浩然的文革叙事-农民意识标本刍议.docxVIP

浩然的文革叙事-农民意识标本刍议.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浩然的“文革”叙事 农民意识标本刍议 ? ? 【摘?要】浩然被认为是“文革”时期中国文坛上剩下的“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那个作家。浩然小说所呈现的叙事特色是一种典型的“文革”叙事,尤其是其中的农民意识。通过对浩然作品和文学历程的分析,能够揭示这一文学标本的农民性。文学研究不是单纯的考古发掘,文学研究要求反思,要求照亮现实。在当下,浩然这一农民意识标本无论如何都具有很深的时代感。 【关键词】浩然?“文革”叙事?农民意识?“二十七年文学”?标本研究 ??????? ???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即人死了之后才能给一个明确合适的评价——立碑刻字就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当2008?年2月20?日浩然溘然长逝之时,人们发现对于浩然的评价却非“盖棺定论”这样简单。有人讥之为江青的“面首”,有相反的“人民作家永垂不朽,浩然千古”的网络热捧,也有“浩然在‘文化大革命’中曾春风得意,他也曾亢奋,也曾受宠若惊,多年以后,人们说,他是个农民,有‘局限性’,但不曾作恶,总的来说是个‘好人’”这样中性的评价。争论是必然的。浩然已不是他自己了,浩然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标志的代名词。也就是说,“浩然”这一词汇已经发生了分裂,其“能指”与“所指”已经断裂。我们抛开浩然本人的不可承受之轻从而发现这一现象的文化意义,即其中的农民意识。本文从考察浩然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时代给他的影响、浩然的创造和“二十七年文学”以及浩然的农民意识和意义几个方面着手,呈现浩然的“文革”叙事特色。 ????????一?浩然,其人其事 ????????浩然(1932~2008?年),原名梁金广。1932?年生于河北省开滦赵各庄的浩然,生长于矿区的大粪场子,出门就是摊晒或堆积的大粪干儿,弥漫的熏人臭气,也许这些从幼年就植下了浩然原始的泥土情感。浩然自幼父母双亡,仅仅念过三年小学、半年私塾,是个地道的农民。但是,他不甘于在小山村蜗居,是当时的时势使他走出乡村,成为一名革命干部,进而转入文学的殿堂。循着这条道路,1954?年起,浩然先后任《河北日报》记者、北京《俄文友好报》记者、《红旗》杂志编辑。1964?年调到北京市文联,后任作协北京协会主席。其文学作品有1956?年的《喜鹊登枝》,1965?年出版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艳阳天》,1972?年出版的《金光大道》,1974?年宣扬“文革”思想的中篇《西沙儿女》和《百花川》,“文革”后有长篇小说《山情》(又名《男婚女嫁》)、《苍生》,自传体长篇小说《乐土》、《活泉》、《圆梦》三部。“知人论世”是我们的文学传统,正如《孟子·万章下》所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是尚友也。”每个人的创作活动都离不开他的那个时代,作家的创作个性会显现那个时代的讯息,甚至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物。正如鲁迅所说,在阶级社会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是不可能的,“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瞿秋白也指出文艺的阶级性:“事实上,著作家和批评家,有意的无意的反映着某一阶级的生活,因此,也就赞助着某一阶级的斗争。”浩然即是如此。尤其是浩然创作的鼎盛时期(1949~1976?年),“文艺为政治服务”、“政治标准第一”等文艺观念,是那时作家不二的信条。浩然的自我要求就是:“我要努力往高攀登,坚决做一名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又红又专的文艺战士!”浩然他自觉地与时代主旋律合拍,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浩然奇迹”。 ????????不过,正如泰纳所言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说,即“有助于产生这个基本的道德状态的,是三个不同的根源——‘种族’、‘环境’和‘时代’”。除了时代对于浩然的文艺历程的作用,其农民身份和农村经历也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是根本作用——姑且把此看作是“种族”“环境”因素吧!泰纳《英国文学史序言》中有这样的表述:“我们所谓的种族,是天生的遗传的那种影响,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份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异相结合。”浩然是个典型的农民作家。他没有受过专业教育,他是由工农兵到文艺工作者的,他作品的惟一主题是农民。农民是他的身份,农村是他的桃花源。农村是他发迹的起点:根正苗红的贫雇农;农村又是他失意的归宿:“文革”之后,浩然一退再退,远离城市,来到三河市,筑起他的“泥土巢”,做起他的“苍生”文学来。浩然有一种泥土情节,根植于他骨髓的,即他的农民意识。 ????????二?浩然和“二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是一个普遍的文学概念,而1966~1976?年的文学习惯上被称为“文革”文学。不过,本文更倾向于采用“二十七年文学”这个概念,这二十七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革”文学是“十七年文学”延续的结果。本文所指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布丁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 重庆微铭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浙江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05191485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