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完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文1:如何完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 2
(一)失地农民就业率低 2
(二) 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严重偏低 2
(三)安置方法单一 3
(一)土地保障的替代物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
(二)完善农民社保机制是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4
(一)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5
(二)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 6
(三)建立适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7
文2:完善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机制 8
一、 湖北省城市下岗人员的生存现状 8
(一) 社会保险现状 8
(二) 住房保障现状 9
(三) 子女受教育保障现状 9
(四) 再就业现状 10
二、 城市下岗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10
(一) 自然因素和传统影响 10
(二) 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 10
(三) 政治参与机会的不均等 11
(四) 不完善法律体制的规制 11
三、 完善城市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对策及建议 11
(一) 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11
(二) 完善教育保障制度 12
(四)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14
(六) 再就业政策的完善 15
参考文摘引言: 16
原创性声明(模板) 17
文章致谢(模板) 17
正文
如何完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
文1:如何完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
农民以种地为业,耕地是其主要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生活来源和保证。但是,随着 经济 社会 发展 ,土地的用途越来越广。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必然带来耕地被大面积征用、失地农民增多等问题。农民失地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但也是我国社会稳定面临的重大难题。因此,对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是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
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主要表现
(一)失地农民就业率低
受文化、技能、年龄、资本和政策性因素的限制,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渠道窄,而现行制度不能保障被征收生产性用地按地的面积平均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城市、 交通 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不可能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一些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个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就成为城镇新的失业者,这个群体的规模正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而不断扩大。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非农就业技能,在就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目前相当一部分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二) 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严重偏低
按照 法律 规定,土地补偿费归村经济合作社所有,农民个人得到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补偿费、安置补偿费用与被征用土地的农业人口安置。扣除征地进程中政府部门以及村集体要征收的各种费用及留取部分,农民实际拿到的很少。
(三)安置方法单一
目前,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方法是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或逐年支付粮、柴、油等费用进行适当补贴的办法。虽然能暂时解决失地农民的眼前问题。而大多数失地农民仍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多数失地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没有被纳入“三条保障线”范畴,就业、社保等方面未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部分失地农民成了“三无农民”,生活在城市边缘,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处于退休阶段的失地农民,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成为家庭的负担,生活最为堪忧,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成为很大的问题。
此外在现实中,国家按农业生产的最低标准一次性支付征地补偿费,但在出卖时按照土地市场价格。失地补偿费与土地市场价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农民利益受到了损失,也使农民产生了不满情绪。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在全面、正式的 农村 社会保障体系尚难以建立的情况下,土地实际担负着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当土地被征用后,农民便丧失了这个有形而长久的生活保障的承载体,导致当代也包括子孙后代的生活风险系数极大地提高。为此,亟待为失地农民建立安全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保障的替代物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土地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维护农村进而维护全社会的稳定,大大缓解 工业 化过程中的社会阵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家庭保障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也是农民最后的一道生活安全保障。但是,目前法定的两种安置方式:货币安置和招工安置,作为失去土地后农民生活的替代保障,实际上并不能实现上述目标和功能。原因在于:货币安置是一种生活指向性的安排,而非就业指向性的安置。在农民因征地而失去土地的社会保障权利后,尽管国家依法给予了安置补助费、青苗费等补偿费用,然而现行的补偿标准过低,且大都采用单一的货币安置方式,而对失地农民的居住安顿、重新就业、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转变等问题,却未予考虑。另外,土地征地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