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感染科
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
2
一.概述
★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 以隐性感染多见
★ 主要累计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轻重悬殊,主要表现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及肢体疼痛,部分病例发生迟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后遗症,严重病人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一般感染5岁以下小孩,俗称“小儿麻痹症”
3
二.病原学
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单链正链RNA,
抗原性:
可分为I、II、III,3个血清型,型间很少有交叉免疫目前国内外发病与流行多以I型居多。近年来服疫苗地区多见II、III型感染
培养:
本病毒对人、猩猩及猴均致病,可用猴肾细胞;HeLa细胞、人胚肾及人胚肺细胞等组织培养来分离病毒及制备疫苗
4
5
6
二.病原学
● 抵抗力 本病毒在外界生活力强:
不含脂蛋白包膜:能抵抗乙醚、乙醇和胆盐
耐酸、耐碱、耐低温。粪便和污水中存活时间长
对热、干燥及氧化剂敏感
● 与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在肠道内可互相排斥,且对口服疫苗可产生干扰现象
已证实我国存在不同基因型的野毒株。
7
三.流行病学
★ 1840年 Heine 报道本病
★ 1890年 Medin描述了其流行病学特点及神经系统并发症
★ 1908年Landsteiner和Popper首先将该病经神经系统传给灵长类动物—猴子而证实其传染性
★ 1949年Enders、Willer、Robbins成功地在非神经细胞中培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 获得诺贝尔奖
★ 1953年Salk制备了灭活疫苗, 随后Sabin、koprowski、Melnick发展了减毒活疫苗。
★ 1988年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在2000年全球
消灭由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株引起的麻痹型病例。
8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
人是唯一自然宿主
病人、 隐性感染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及轻症瘫痪型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毒,排毒时间可达数月
隐性感染者暨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约占90%以上。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病初可以通过鼻咽排出病毒
粪便带毒可以持续数月之久,此外,口服减毒活疫苗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有可能恢复毒力,从而感染其他易患者。
9
三.流行病学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同型 病毒持久的免疫力。Ⅰ型和Ⅱ型间存在交叉免疫
6M以上小儿发病率逐渐增高,5Y后逐渐降低
5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或的免疫力
易感性
10
三.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发病年龄为6个月至5岁的小儿最高
在温带地区,夏秋季发病率高,
轻型病例增加;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
流行时以隐性感染及无瘫痪型轻症病例为多
I型病毒引起流行及瘫痪型多。年长儿和成人、男孩、发生瘫痪比例较多 。
11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主要累及运动神经元
隐性感染
顿挫型
12
引起瘫痪的高危因素
过度疲劳、剧烈运动、肌肉注射、扁桃体摘除术、遗传因素。
13
病理解剖
嗜神经病毒,主要累及 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细胞
以脊髓以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病变最重,脑干次之。脊髓病变又以颈段及腰段最重,以四肢瘫痪多见。
病变亦可波及整个灰质、后角及背根神经节。严重者病变可累及脑干以及脑神经运动神经核;
很少出现感觉障碍
大脑皮质病变轻微,软脑膜可有病变;
病灶特点为散在不对称及多发
14
15
病理
肉眼观察:脑脊髓充血
早期:脊髓前角增大,隆起充血、出血点
晚期:瘢痕收缩、前角缩小,坏死组织吸收后,小囊腔形成。
16
镜下所见
●早期为神经细胞胞浆染色体溶解,尼氏小体消失,此为可逆性变化。
●病变进一步发展,引起神经细胞胞核浓缩及坏死,
●周围组织充血及水肿,局灶性和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
●神经胶质纤维增生。
●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纤维发生萎缩。
●可有淋巴结和肠道淋巴组织的增生和炎症;
●局灶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及肝、肾等全身病变。
17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9~12d(5~35d)
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分为:
轻型(隐性感染) 90%以上
顿挫型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4%~8%
无瘫痪型 脑膜刺激征 1%~2%
瘫痪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