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极化:静息电位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外正内负状态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也称为除极化 反极化: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动作电位 概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一个适当刺激时,其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短暂可逆的、扩布性电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上升支 去极化(-70到0 ) 超射 (0到+30 ) 下降支 复极化(+30到-70)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上升支: 细胞受剌激时,迅速增加Na+电导 动力:Na+在很强的电化学驱动力作用下,形成Na+内向电流,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 超射:膜外Na+较高的浓度势能,Na+在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时仍可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阻力:内移的Na+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的Na+静移动为止; 这时膜内所具有的电位值,理论上应相当于根据膜内、外Na+浓度差代入Nernst公式时所得出的Na+平衡电位值。 动作电位降支: Na+通道失活,Na+电导减小形成峰电位降支,同时K+电压门控性通道的开放。在膜内电-化学梯度的作用下,出现了K+外向电流,使膜内电位变负,加速了膜的复极,参与峰电位降支的形成。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主要是Na+大量内流形成; 下降支主要是由于K+大量快速外流形成。 三、局部兴奋特征: 不表现“全或无”特征; 不能向远处传播,只能以电紧张的方式, 使邻近的膜也产生类似的去极化。电紧张扩布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衰减; 电紧张电位(局部兴奋)没有不应期,一次阈下剌激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虽然不能引发动作电位,可叠加或总和后导致膜去极化到阈电位,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空间性总和:多个阈下刺激在相邻部位同时发生,叠加起来。 时间总和:阈下剌激在同一部位连续发生,后一次反应可在前一次反应尚未完全消失的基础上发生,多个局部反应在时间上叠加。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区别 局部兴奋 动作电位 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 阈或阈上刺激 钠通道开放数 少 多 膜电位变化幅度 小 大 ‘全或无’特点 无 有 总和现象 有 无 传播特点 电紧张扩布 不衰减扩布 四、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 ①“全或无”性质。当刺激未达阈值时,动作电位不会出现,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 ,动作电位便迅速产生,并达到最大值,其幅度和波形不随刺激的强度增强而增大。 ②动作电位能沿细胞膜向周围不衰减性传导,其幅度和波形始终保持不变。 ③双向性:如果刺激神经纤维中断,动作电位可沿着细胞膜向两端传导。 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骨骼肌 横纹肌 肌肉 心肌 平滑肌 一、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传导: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扩布 传递:信息由一个细胞传给另一个细 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纤维冲动传至骨骼肌通过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末梢在接近骨骼肌细胞时市区髓鞘,裸露的轴突末梢膨大,并嵌入到肌细胞膜的凹陷内形成神经—肌肉接头 1.结构基础: 接头前膜 电镜下神经-肌肉 接头间隙 接头后膜(终板膜) 接头前膜:是运动神经末梢嵌入肌细胞膜的部位。在神经末梢中含有大量的囊泡,称为接头小泡,小泡内含有乙酰胆碱(Ach),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接头后膜:与接头前膜相对应的肌细胞膜,又称终板膜。在接头后膜上存在胆碱受体及分解乙酰胆碱的胆碱酯酶。 接头间隙:接头前膜与接头后膜之间充满细胞外液的窄小空隙 2.传递过程: ①神经末梢处神经冲动 → 接头前膜电压门控性Ca2+通道瞬间开放 → 膜对Ca2+通透性增加 ② Ca2+内流进入轴突末梢 →触发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突触小泡膜与轴突膜的融合,融合处出现裂口、释放递质ACh →接头间隙 ③ ACh→ 扩散到后膜(终板膜) → N型ACh受体结合→终板膜Na+ 通道开放,Na+内流→后膜去极化, 为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