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离太阳最近的树 世界环保日——6月5日 在我们国家,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圣洁而美丽…… 可是因为平均海拔有5000米,自然环境特别极端、恶劣、酷寒、缺氧,尽是沙漠与戈壁,因此鸟兽绝迹、驮马遁形、人迹罕至。 在扎打的武警连里,每年都有新兵因为高原的恶劣环境而突发疾病埋葬在这片土地上……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闹得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她,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上戍边了。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处的,海拔5000千米的高原阿里。当时于他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而在这之前,从来没有过女兵到那个部队。及至她后来重回故地,军区首长告诉她:现在也没有,她们是唯一的了。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中短篇小说集《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婚姻鞋》、《心灵处方》、《我很重要》等畅销书。 熟悉字词 寂寥 liáo 皱褶 zhě 镐头 gǎo 逶迤 wēi yí 沙砾 lì 訇然 hōng 药捻 niǎn 尸骸 hái 苍穹 qióng 遒劲 qiú jìng 穗样 suì 铁锨 xiān 镂空 lòu 眼睑 jiǎn 一、速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红柳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 2、红柳的结局如何?口述文中所讲的故事。 二、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2段 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美 第二部分:3~18段 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美 第三部分:19~21段 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 三、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红柳的生长环境如何? 环境 恶劣 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 冰峰林立,雪原寥寂 在荒漠的褶皱 酷寒和缺氧 2、找出描写红柳形象的句子,分析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精神。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只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比喻,从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描绘出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 “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曾以为”暗示了红柳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3、作者着力描写红柳,仅仅是为了赞颂红柳的品格吗?是否还有更深的含义? 不仅是为了突出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珍贵,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力量,更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悲剧色彩,加强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红柳越美越有价值,摧毁红柳的行为就越可悲。 四、阅读第二部分,了解挖红柳事件。 1、找出文中记叙挖红柳事件的语句,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科技的法子——用炸药! 思考: 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挖红柳场面的用意。 工作量越大,工期越长,劳动力越健硕,越衬出红柳的顽强。 队伍越浩大,工具越先进,越显示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与可悲。 2、根据原文找出人们挖红柳的原因? 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