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治疗 对慢性抽动障碍和抽动秽语症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大多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1.药物治疗 (1)氟哌啶醇(haloperon): 氟哌啶醇口服有效率达75%~90%,既有效地控制抽动症状又不至于影响学习。通常从小剂量开始,0.25~2mg/d,分2~3次服用,一般每天总量为1.5~2mg。常见副作用有嗜睡、乏力、头昏、便秘、心动过速、排尿困难及锥体外系副反应。 (2)匹莫齐特(pimozide): 治疗作用与氟哌啶醇相同,但对心脏副作用较氟哌啶醇多见,可引起心电图异常,如T波倒置、U波出现、Q-T间期延长、心动过速,在服药的过程中应监测心电图的变化。 治疗 该药半衰期长,每天晨服1次,开始剂量0.5~1mg,一般每天总量为1~6mg,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较少,一般只会出现嗜睡、乏力、头昏、便秘等。 (3)硫必利(tiapride): 疗效略逊于氟哌啶醇,但其镇静作用较轻,较易为患儿接受。该药有效率达76%~87%,其特点是锥体外系反应少,常用剂量为50~300mg,分2~3次服用。常见的副作用为嗜睡、乏力、头昏、胃肠道不适、兴奋失眠等。 (4)可乐定(clonidine): 又称苯胺咪唑啉,对控制抽动发作有较好的作用,对伴有多动注意障碍、情绪障碍者有较好疗效。 治疗 有效率50%~86%,治疗过程中极少数患者症状可能短暂性加重,但继续用药症状却能逐渐改善。对合并多动症,或因使用中枢兴奋剂治疗多动症而诱发抽动症状者首选此药。常用剂量0.0375~0.075mg/d,分2~3次服用,起始剂量0.05mg/d。其副作用有口干、头昏、嗜睡、一过性低血压,少数病例心电图出现P-R期间延长,或有可能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在用药的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压和心电图。 可乐定贴片为透皮缓释贴片,只需每周贴耳后或上臂皮肤处,可免去每天服药之虞,较适宜儿童使用。 治疗 每片含2mg,每隔6天换贴1次。贴片前局部需擦洗干净,如贴药后局部出现过敏反应,可改换贴药部位。 (5)利培酮(risperidone): 目前国内用于15岁以上青少年患者,初始剂量为0.25~0.5mg,分2次口服,以后每隔3~7天增加0.5~1mg,治疗剂量范围0.5~6mg/d,副作用较少。 (6)其他: 肌苷也是治疗抽动障碍的常用药物,控制抽动症状有效率达75%。有报道氟哌啶醇合用氯硝西泮治疗抽动障碍效果较单一使用氟哌啶醇为佳,并可减少氟哌啶醇副作用。 治疗 2.针对伴发症状的药物治疗 (1)抽动障碍伴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 可采用氟哌啶醇合并三环类抗抑郁剂氯米帕明12.5~25mg/d,分2次服用,以控制行为症状。 (2)抽动障碍伴强迫症的 大多数采用氟哌啶醇合并氯米帕明治疗,有明显效果。氯米帕明起始剂量为25mg/d,分2~3次服用,以后每3~6天增加剂量1次,每公斤体重每次增加1mg,最大剂量150mg/d,疗程在4周以上。服药过程中需定期查血常规及心电图。 治疗 氟西汀也是治疗强迫症有效药物之一,儿童一般用药量为10~40mg/d,分2次服用,作用与三环类抗抑郁剂相似,可产生消化不良、恶心、食欲缺乏、皮疹、轻度躁狂等副作用。也可以采用氟哌啶醇合并舍曲林治疗,舍曲林治疗口服剂量为25~100mg,可以减轻抽动及强迫行为,合并使用较单一使用效果好。 3.心理治疗 主要有家庭治疗、认知疗法、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和认知疗法的目的是调整家庭关系,让患者家属了解疾病的性质,症状波动的原因,消除人际关系和环境中可能对症状的产生或维持有不良作用的因素,减轻患者因抽动症状所激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 治疗 此外,还应合理安排患者日常的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近年来有人提出采用闭口、有节律缓慢地做腹式深呼吸以及松弛训练来减轻抽动症状。 4.外科治疗 该治疗目前处在试验治疗阶段。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有额叶手术、边缘系统手术、丘脑及小脑手术等。在确定疾病程度并对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效果作充分的评估后,争得家属及患者的同意方可进行。 预防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视为原因不明、罕见、可自愈性疾病。然而,近30余年来,对抽动障碍的认识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遍认为抽动障碍非常多见,是一种由遗传缺陷和不良环境因素所致的精神发育障碍。由于本专业自身基础理论发展较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尚待研究。 ICD英文主题词 Tic disorders MeSH编码 D013981 MeSH英文主题词 Tic Disorder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