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含沙洪水输水输沙特性及对河道的破坏作用与机理研究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高含沙洪水输水输沙特性及对河道的破坏作用与机理研究 2
1 前言 2
2 高含沙洪水窄深河槽形成前后输水输沙特性变化 2
3 现状河床边界条件下高含沙洪水传播特点 5
4 高含沙洪水对河道的破坏作用 6
三门峡+黑石关+小董 7
1950~1977年 7
18场高含沙洪水 7
1970年两场高含沙洪水 7
1977年两场高含沙洪水 7
5 高含沙洪水对河道破坏作用机理研究 9
6 结语 10
文2:浅析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设计 11
1 引言 11
2 归流河概况及SWOT分析 11
3 归流河环境评估及相应开发策略 13
4 总结及下一步建议 15
参考文摘引言: 16
原创性声明(模板) 17
文章致谢(模板) 17
正文
高含沙洪水输水输沙特性及对河道的破坏作用与机理研究
文1:高含沙洪水输水输沙特性及对河道的破坏作用与机理研究
1 前言
近年来,尤其是 90 年代以来,黄河上、中游汛期、非汛期来水量均明显下降,但沙量减少甚微,据统计, 90 年代华县站减水 亿 m 3 ,减沙 亿 t ,减水、减沙分别占前期( 1950 ~ 1969 年)的 44% 、 32 %,说明 90 年代水减得多,沙减得少,水少沙多的矛盾更加突出,高含沙洪水出现的机遇增加,势必给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及 防洪 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洪水出现的异常现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进一步分析、研究高含沙洪水的造床机理和输沙特性,对黄河下游的 防洪 、河道整治等一系列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2 高含沙洪水窄深河槽形成前后输水输沙特性变化
文献 [1]曾经对高含沙洪水造床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在此不再过多赘述。我们知道高含沙洪水在黄河下游(特别是游荡性河段)通行时,不会一开始就形成高滩深槽,往往在峰前首先发生大漫滩,洪水漫滩之后,流速滞缓,造成滩地的大量淤积,形成新的滩唇,而后水流才集中河槽下泄,单宽流量增加,流速增大,挟沙能力随之提高,当挟沙能力增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引起主槽揭底冲刷,河床下切,窄深河槽方得以形成。根据黄河花园口至东坝头河段动床模型观测发现 [2] :来童寨断面高含沙洪水塑造的窄深河槽形成前后,过水面积下降%,而流速增大%;九堡断面过水面积下降%,流速增大%,挟沙能力提高2倍以上。
图1 花园口至来童寨河段排沙比与进口含沙量的关系
Relatiohip of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Huayuankou to Laitongzhai with inlet sediment concentration
高含沙水流的输沙能力可以用河段排沙比来直观地反映。通过黄河花园口至东坝头河段河道动床模型试验测得的花园口至来童寨河段排沙比与进口含沙量的关系 ( 图 1) ,可以看出,随着进口含沙量的增大,排沙比越来越小,造成河道的严重淤积,一旦进口含沙量大到一定程度以后,排沙比又明显增大。说明,黄河下游河道高含沙洪水对河道冲淤变化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不是简单相关,挟沙能力关系并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多值关系。江恩惠也曾对此进行过分析 [3] ,认为在同一水力条件( V 3 /gH ω 0 )下,挟沙力 S * 随含沙量 S 增大而增大,揭示了黄河下游常见的“多来多排”的特性。同时也反映出河道的输水输沙能力与河床的初始状态有密切关系。
天然情况也如此 [4] 。例如, 1977 年 7 月的高含沙洪水由于前期河床宽浅,涨水期流量大于 4800m 3 时,洪水大量漫滩,滩地淤积严重,淤积厚度 1m 左右,河道过水宽度缩窄,形成相对窄深的河槽。此后,洪峰期( 8010m 3 )洪水集中河槽下泄,主槽发生强烈冲刷,平均河床下切 2m 左右。落水后流量为 5000m 3 时,花园口水位与涨水前同流量水位相比降低 1m 多,夹河滩水位降低 左右。经过 7 月份高含沙洪水的造床过程,河道内形成了相对的高滩深槽(即所谓的窄深河槽),致使 8 月份洪水到来时, 80% 的主流集中在 7 月份洪水所形成的窄深河槽内运行,洪水陡涨到 10800m 3 时,漫滩水流比例反倒不像 7 月份洪水时那么大,上滩的那部分水沿 7 月份洪水在横断面上形成的倒比降迅速漫向两岸(或老滩沿),同时受上次滩唇的阻挡,漫滩水为主河道表层含沙量相对较小、水流挟带颗粒较细的那部分水,因而本场高含沙洪水造成滩地淤积厚度仅为 ,远不及 7 月份洪水淤积严重。
由于长期以来河床一直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