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苏轼词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苏轼词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轼词赏读》教案 课题:潇洒苏东坡——苏轼诗词赏读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作品的诵读把握,了解苏轼词的特点,提升诵读水平。 2.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的方法鉴赏诗词,理解诗词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情怀,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自己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北宋有一位大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千古第一文人,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更称之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大文豪苏轼,感受他别样的潇洒的人生。(屏幕出示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知人论世 我们要想鉴赏一首诗,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研究他的家庭背景、身世经历、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诗作内容,领会作者的感情。这是诗歌鉴赏最主要的一个方法。 (1) 大文豪苏轼有着怎样的身份地位和贡献呢?(屏幕显示) (2)课下让同学们搜集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请同学来说一说 苏轼22岁时,随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以清新洒脱的文风赢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举成名天下知,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紧接着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上书陈说新法的弊病,遭王安石打击,自请出京到杭州,任通判,又于熙宁七月至元丰二年十年间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他革新除弊,颇有政绩。想不到一起“乌台诗案”险些让苏轼丧命,最终被贬官到萧索的黄州,任了个没有官俸、没有收入的团练副使这个闲职,“东坡居士”因一块东坡之地而起,而且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突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后来,哲宗继位,司马光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被召还朝,任过中书舍人等职,因不容于新旧两党,再度自求外调到了杭州,西湖著名的“三潭映月”“苏堤春晓”就是他当时为政的杰作,他后来又被贬到惠州,最后到了儋州,据说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他却成了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最终在他64岁回京复任途中在常州去世。 师小结:苏轼被贬谪的生涯长达32年,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所以宦海几度沉浮,一生坎坷。 (3)其中改变苏老夫子一生的“乌台诗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屏幕显示) 同学们自读。 四、欣赏《定风波》 苏轼在黄州五年间,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来了个自我突围、自我超越,接下来一起欣赏他的《定风波》这首词。 (一)解读标题:定风波是词牌名,唐宋时期的词都是用来唱的,词牌就是指用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乐曲的名称,词的内容与词牌没有关系。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目说明词意。 (二)诗文重在读,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同学们自由读一下这首词,请这位同学来读,读得怎样?评价一下。 2、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注意听,注意老师是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的。 学生回答后问:为何用这样的语气、语调?结合词作中的有关词、句谈一谈? (1)、“莫听”“吟啸且徐行”表现出苏轼顶风冒雨时的从容、安然自若,可见他的洒脱。 教师适时介绍写作背景 (2)、“竹杖芒鞋”中的“轻胜马”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3)、“一蓑烟雨任平生” “烟雨” 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中的风雨、坎坷,特别强调的是作者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依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为何能“烟雨任平生”?因有“蓑”,其实就是理想、人生态度。 (4)、“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说雨过天晴的景象,与前文的风雨相对应,也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做铺垫。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萧瑟”既指野外途中的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这是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再平常不过,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雨、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呢? 小结:通过这首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积极、乐观、旷达、超脱) 所以余秋雨先生称苏轼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些名家对苏轼是如何评价的呢?(屏幕展示) (五)总结鉴赏诗词的方法(屏幕显示) 五、学以致用 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小组自己讨论学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围绕“明月” 上片写的是:把酒问月---赞美向往明月 写出了作者 幻想超尘(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最后表露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写的是:对月怀人 (1) 阐发人生哲理-----情感变得通透,对未来充满希望 (2)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