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名词解释
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 pH、渗透压、 各种成分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负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是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他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前馈 : 受控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收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与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静息电位: 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神经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传播的膜内外电位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
诱发电位: 当外周感受器、感觉神经、感觉通路或感觉系统的任何有关结构或脑的某一部分,在给予或者撤除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有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统称为诱发电位。
暴发性抑制: 麻醉状态下或昏迷时脑电图发生特征性改变,即随着麻醉深度的增加脑电波形表现为基础频率变慢、波幅进行性增加和等电位周期性出现,并伴有电活动的突然改变,称为爆发性抑制。
意识: 意识是机体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等客观事物的觉知或体验。
痛觉: 是指躯体某一部分厌恶和不愉快的感觉 ,主要发生在脑的高级部位,即大脑皮层。
牵涉痛: 内脏疾患往往引起与疼痛起源部位不同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为牵涉痛。
肌紧 X(紧 X 性牵 X 反射 ) :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因骨骼肌受到重力的持续牵拉引起肌肉的持续收缩,所产生
X 力使机体得以保持一定的姿势和进行各种复杂的活动。
眼心反射: 压迫眼球、激惹或牵拉眼外肌,经由三叉神经眼睫支传入到脑干心血管中枢,整合后再由迷走神经传出,致心动过缓甚至停博。
腹膜反射: 机械刺激腹膜反射性引起心率和血压波动,呼吸浅快,该反射的传入与传出神经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内,基本中枢在延髓和脊髓侧角灰质。
等压点: 跨壁压为零的部位叫等压点,是气道闭合的临界点。
闭合气量〔 CV〕 :是肺底部气道闭合时,在余气量位以上的肺容量, 亦即来自肺上部的呼出气量。
机械无效腔: 在麻醉时,由麻醉面罩、接管等麻醉器械所造成的无效腔,称为机械无效腔。
无呼吸〔无通气〕氧合 :当出现呼吸暂停、循环继续的情形时,机体处于无呼吸或无通气状态称为无呼吸氧合。
CO2 排出综合征: 高 CO2 血症通过急速排出 CO2 可导致低 CO2 血症的表现,并较一般的低 CO2 血症所致者更严重,表现为血压骤降、脉搏减弱、呼吸抑制或呼吸恢复延迟、意识障碍等征象,即为 CO2 排出综合征。
易损期: 在整个心房或心室中,当相对不应期开始之初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在此期间应用较强的刺激〔阈上刺激〕容易发生纤维性颤动,称为易损期。
触发活动: 触发活动由后除极引起,若后除极达到阈电位即可产生单个或一连串的动作电位,即触发性活动。
临界闭合压: 当动脉血压降至某一临界水平时,即使动静脉压差仍然存在,血管将完全关闭,血流停止。称为临界闭合压,正常值约 20mmHg 。
Cushing 反射 〔Cushing response〕:颅内压升高也可因脑血流下降引起脑缺血反应,使动脉血压上升,称之为 Cushing 反射。
问答题
一、 手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影响:
1、产生应激反应 : 应激反应又称适应综合征,是指人体对一系列有害刺激做出的保护自身的综合反应 , 损伤部位的传入刺激是引起手术期应激反应的主要刺激 ;
2、引起出血、疼痛和情绪紧 X: 手术常伴有出血、疼痛和紧 X 情绪反应,这些反应又可加强上述应激反应, 以与一些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如恶心、呕吐、呼吸活动不规则、出汗等;
3、启动生理性出血反应: 手术部位可释放凝血因子如组织因子,激活血小板,促进凝血与血栓形成 ;
4、局部炎症细胞聚集 :手术还可使创伤组织与细胞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并引起中性粒细胞在手术区的聚集,产生一系列的功能反应;
5、反射性骨骼肌收缩增强: 手术刺激常可反射地引起骨骼肌收缩增强,特别是手术区的紧 X,因而不利于手术的进行。
二、疼痛产生的机制:
(一) 伤害感受器与传入神经纤维
伤害性感受器是产生痛觉信号的外周换能装置,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伤害性感受器可以分为三类:
1、机械伤害性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包括 Aβ 、Aδ 和 C 类纤维,仅对施加于感觉野上的重压起反应。
2、机械温度型伤害性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属于 Aβ 传入纤维,对机械刺激做出中等反应,但对温度刺激则发生随温度递增的强反应。
3、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遍布于皮肤、骨骼肌、关节、内脏器官,数量多,对强的机械、温度和化学致痛刺激敏感,传入纤维为 C 类纤维。
(二) 痛觉信号向中枢传递:
伤害性刺激→致痛物质→痛觉感受器→脊髓丘脑束 / 网状束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西南18J112 墙标准图集.pdf VIP
-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树立正确三观:从庞众望的成长看青春担当》主题班会课件.pptx
- 北京市海淀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docx
- 2025电力数据资产管理体系白皮书.docx VIP
- 《运动神经元病》课件.pptx VIP
- 肾上腺皮质腺瘤护理查房.pptx VIP
- 药物制剂生产实训(初级)课件 2-2 PPT:人员卫生管理.pptx
- 三年(2023-2025)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选择题(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VIP
- 环境工程原理课件.pptx VIP
- 5_1_名雅化工不饱和聚脂树脂腻子(原子灰)MSDS.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