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制冷剂行业市场
分析报告
2021 年12 月
1、 全球氟制冷剂升级换代,《〈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
案》正式在我国生效
制冷剂(亦称作冷媒、雪种等)是各种热机中借以完成能量转化的媒介物质,
以含氟制冷剂为主。可分为氨、氮、含氟、水和碳氢化合物等多种类型,其中以热
力学性能优异的氟制冷剂类最为常见,其占全球制冷剂总体量的半壁江山。氟制冷
剂由氢氟酸及氯代烃等为原料制备而成,是重要的有机氟化工产品,其化学稳定性
强、热力学性能优异,主要应用在冰箱、家用空调、汽车空调等制冷领域,还可在
聚氨酯行业中用作塑料发泡剂、半导体行业中用作电子清洗剂及精细化工中用作气
雾剂等。
CFCs 氟制冷剂具有较高的臭氧消耗潜能(ODP )和全球变暖潜能(GWP ),会
直接造成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我国氟化工产业和制
冷空调等下游行业在全球具有重要地位。19 世纪30 年代,含氟制冷剂开始得到应用,
标志着有机氟化工的开端。1977 年英国科考队发现了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进而
发现CFCs 制冷剂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之一,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研究表明,
氟代烷烃具备极强的化学稳定性,其本身难以在较低的大气层中被分解或降解,会
停留在大气层长达数十年以上。氟化温室气体(F-GHGs )的五种主要类型是氢氟碳
化合物(HFC ),全氟化碳(PFC ),六氟化硫(SF6 ),三氟化氮(NF3 )和其他全
氟化温室气体。从引入氟氯化碳到认识到氟氯化碳的释放对环境的危害之间相隔了
近半个世纪,特别是平流层臭氧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全球升温。1987 年,28 个国家
代表共同决议并制定了国际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该协议书规定各代氟代烃类
物质的生产及销售均需被逐步限制、削减、停产,从而推动全球氟致冷剂的升级换
代。通过对CFCs 等物质的管控,地球臭氧空洞已明显修复。
图1:为应对臭氧层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制冷剂的发展经历了四代技术变革
资料来源:Honeywell 官网
全球氟制冷剂升级换代,零 ODP 和低 GWP 是发展趋势。根据 ODP (大气臭
氧消耗潜能值:以R11 的臭氧破坏影响作为计算标准制定R11 的比较值)和GWP
(全球变暖潜能值:以CO2 为参照气体,设定其气候变暖潜能值为 1,其他物质的
GWP 值均以CO2 进行比较得出),制冷剂行业将氟制冷剂的产品系列分为四代:
5/46
(1 CFCs 包括CFC- 11 (R11 )、CFC-12 (R12 )等,
这是最早出现的制冷剂,被认为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在2010 年全
球范围内已经淘汰使用;
(2 )第二代氢氯氟烃(HCFCs )制冷剂是取代CFC 的第二代制冷剂,最具代
表性的是 HFCF-22 (R22 ),它几乎与第一代制冷剂同时问世,被广泛应用于空调、
冷冻、发泡等行业,其他代表产品包括 HCFC-142b (R142b )和 HCFC-141b
(R141b )。此类制冷剂对臭氧层破坏较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基本淘汰,在我国
应用广泛,目前正处于加速淘汰的后半程;
(3 )第三代氢氟烃(HFCs )制冷剂以 HFC-32 (R32 )、HFC-134a (R134A )、HFC-
125 (R125 )及HFC-410a (R410a )等为代表,其ODP 为零对臭氧层无破坏,
但是 GWP 值较高,温室效应较为显著。第三代制冷剂在国外应用广泛,目前在部
分发达国家处于淘汰初期,包括我国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