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感知自然“远”和“近”(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docxVIP

2022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感知自然“远”和“近”(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2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及范文:感知自然“远”和“近”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作文题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贴近生活,时代特征鲜明。材料表现了高科技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交织着时代与科技的热点问题,体现了命题者对社会热点的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开合有度,写作角度多元。多元理解是新材料作文的核心精神。虽然材料只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感知途径,但是对于每种方式,材料中都同时提及了利与弊的双面性,给考生留下广阔的自由思考空间。当然,考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要记住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要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两种途径对比等关键词来写,不能脱离材料限制任意天马行空。 三、注重能力,思辨色彩浓厚。作文题以探讨自然“远”和“近”为题面,注重考查学生对当下生活的认知和辩证能力,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考生在写作时就要根据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及感悟,理性地展开对自然的审美与思辨,并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可以说,这一道作文题不仅考查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能力,还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体会到题目隐含的寓意是: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人们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时,人与自然的距离也是不同的。作文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立意: 第一,可以从感知自然的角度立意,强调发现的奇妙在于探索和体验。如可谈论感受自然的原因;也可以谈论亲近自然,方能感受大美;还可以谈论感受自然的具体方式等。 第二,可以从认知自然的角度立意,强调理性认知更科学,离真相、真知更“近”。如可以谈论借助现代科技,能更好地体验自然;也可以谈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许多大自然的秘密;还可以谈论科技让人们对自然的感知更加精确、丰富等。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两种途径各有其优点与局限,想获得自然的规律,理应采取“认知”的方式;想在自然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心灵的慰藉、诗意的乐趣,非“感受”难得其妙。 考场佳作1 心近,自然来 你是否沉浸在电视网络上获取全球天气的便利中,却早已遗忘庭前静观云卷云舒的坦然乐趣? 你是否醉心于轻点鼠标即知万千生物的进化历程、纲目属种,却不曾细嗅蔷薇的暗香浮动? 你是否偏安于水泥森林的一隅,满足于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远地观望着自然,却未想过挣脱这高科技的牢笼,与天地同呼吸、共起舞? 我们的心啊,不知不觉地已经远离了自然。当自然仅仅化成屏幕上的数字幻影,它便抽离了我们的心,留下的是干涸,是机械,是缺少感知自然美的生命。若想真正徜徉于自然之中,唯有将一颗心放逐自然,让它流转于乡野田园、茂密森林、高山溪涧、邈远天际。心贴近了自然,自然才会款款而来。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可谓精妙。人本是集山川日月之精华而成的万物灵长,有什么理由脱离自然这生命之泉的源头呢?于是,屠格涅夫潜入深邃的广阔森林,心与林中生灵的脉搏一起跳动。他所感知到的,不仅有生机勃发的四时美景,更有天人合一的舒畅——这才是真正的感知自然。其著作《猎人笔记》,不知要比当下数字化了的“自然美景”鲜活几百倍,纵使所见所感难愈目力之所及又有何妨?所谓心近,自然的真谛便会随风而来,滋养你心。而自然无穷无尽的魅力,正在于此。 心之近,亦需身之到也。我们运用现代科技观天象、识地理,探究万物奥妙无可非议,然而这些科技越是“入侵”着生活,我们切身回归自然的时间与精力越少,便越难深入体会感知自然的全貌。当今时代,提倡与自然之间的心近,更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台湾学者的《田园之秋》妙就在此。脱离了自然的人,疏远了自然的人,肉体逃避了自然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入过分掠夺自然的怪圈,从而被自然的愤怒吞噬。 心近,自然来。有美景须亲自去看,勿将科技当成你唯一的“眼睛”。心贴近了自然,自然方会用他的怀抱拥抱你、迎接你,让你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救赎。唯有这样,方可让目之所及,变成心之所及;自然之美,化成人心之美。 点评 首先,审题精准,立意高远。该考生提出“心近,自然来”的主张,简洁地扣住了材料的关键词语,让阅卷老师一看标题便能大致判断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题意。作文立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体验自然的身体层面,而是呼吁要用心贴近自然,具有思维的深度。 其次,结构匀称,思路清晰。本文先用三个排比句陈述心远离自然的现状,紧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接下来两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风的絮语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