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0
羊寄生虫病
消化系统寄生虫病
羊消化系统的寄生虫病较多。重要的有球虫病、隐孢子虫病、片形吸虫病、双腔吸虫病、阔盘吸虫病、前后盘吸虫病、莫尼茨绦虫病、曲子宫绦虫病、无卵黄腺绦虫病、棘球蚴病、犊新蛔虫病、毛圆科线虫病、仰口线虫病、食道口线虫病、夏伯特线虫病、毛首线虫病等。本节将着重介绍上述疾病。
另外,可寄生于羊消化系统的寄生虫还有贾弟虫(Giardia)、绵羊内阿米巴虫(Entamoeba ovis)、绵羊双士吸虫(Hasstilesia ovis,旧称绵羊斯克里亚宾吸虫Skrjabinotrema ovis)、印度槽吸虫(Ogmocotyle indica)、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筒线虫(Gongylonema)、斯氏副柔线虫(Parabronema skrjabini)、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乳突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papillosus)等。一些非消化系统寄生虫幼虫的移行或虫卵等病原亦可侵袭消化系统造成损害。
一、羊球虫病
羊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绵羊或山羊肠道引起的以下痢、消瘦、贫血、发育不良为特征的疾病。严重的可以引起羊只的死亡,尤其对羔羊危害较大。已报道的绵羊球虫有14种,其中阿撒他艾美耳球虫(E. ahsata)对绵羊的致病力强,绵羊艾美耳球虫(E. ovina)和小艾美耳球虫(E. parva)对绵羊有中等的致病力,浮氏艾美耳球虫(E. faurei)等对绵羊有一定的致病力。山羊球虫有15种,其中雅氏艾美耳球虫(E. ninakohlyakimovae)对山羊的致病力强,阿氏艾美耳球虫(E. arloingi)等对山羊有中等或一定的致病力。
流行病学 羊球虫的发育与鸡球虫的发育过程相同。各种品种的绵羊、山羊均有易感性,羔羊极易感染,时有死亡。成年羊都是带虫者,也有应球虫病引起死亡的报道。本病多发于春、夏、秋三季,温暖潮湿的环境易造成本病的流行。冬季气湿低时,不利于球虫卵囊的发育,发病率较低。
症状与病变 人工感染时的潜伏期为11~17d。本病可能依感染的种类、感染强度、羊只的年龄、机体的抵抗力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等的不同而取急性或慢性过程,病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体重下降,被毛粗乱,可视粘膜苍白,腹泻,粪便中常混有血液、剥脱的粘膜和上皮,有恶臭,粪便中含有大量卵囊。体温有时升至40~41℃。死亡率约为10%。仅小肠有明显的病变,肠粘膜上有淡白或黄色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如粟粒至豌豆大,常成簇分布,也能从浆膜面上观察到。十二指肠和回肠有卡他性炎症,有点状或带状出血。尸体消瘦,后肢及尾部污染有稀粪。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流行病学情况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在粪便中检到大量的卵囊。
防治 参照牛球虫病的防制。使用氨丙啉25mg/kg体重,连用14~19d,可防治羊球虫的严重感染。磺胺喹恶啉(SQ)和磺胺二甲基嘧淀(SM2)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二、隐孢子虫病
隐孢子虫病是一种全世界性的人兽共患病。1895年Clarke在小鼠胃粘膜上皮细胞上第一次观察到该原虫,1975年Nime报道了首例人的隐孢子虫病。现已发现,隐孢子虫可以寄生于46种脊椎动物,其中包括7目哺乳动物,4目鸟类,1目爬行动物和2目鱼类。隐孢子虫可造成哺乳动物(尤其是牛、羊和人)的严重腹泻,该病已被列入世界最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一。隐孢子虫在艾滋病(AIDS)人中的感染率很高,引起腹泻症状也很严重,通常病人每天可排出3~6 kg的稀粪,是AIDS病人的重要致死因素之一。为此,WHO将该病列为AIDS的怀疑指标之一。我国1986年首次发现犊牛的隐孢子虫。1989年,韩范等报道了国内首例人体感染病例。该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点。寄生于哺乳动物(主要是牛、羊和人)的隐孢子虫有2种,小鼠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uris),寄生于胃粘膜上皮细胞;小隐孢子虫(C. parvum),寄生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流行病学
生活史 隐孢子虫的发育过程与球虫的发育基本相似,也分为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3个阶段。与球虫不同,隐孢子虫的孢子生殖阶段是在宿主体内进行的,即排到宿主体外的卵囊已是孢子化卵囊(球虫卵囊是在外界环境中进行孢子生殖的)。而且隐孢子虫在宿主体内可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卵囊,即薄壁型卵囊(Thin-walled oocyst)和厚壁型卵囊(Thick-walled oocyst),两者的比例约为1﹕4。薄壁型卵囊在宿主体内可自行脱囊,造成宿主的自体循环感染,即子孢子可入侵上皮细胞,重复裂体生殖、配子生殖过程。厚壁型卵囊随粪便或痰液等分泌物排出外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方案及服务承诺.docx
- 2025年中考一轮道德与法治复习+崇尚法治精神.pptx VIP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VIP
- 2024高考物理(四川卷).doc
- 粤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教材习题解答.pdf
- 专题14 世界区域地理-备战2023年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优质课件.pptx VIP
- 电路分析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史健芳 陈惠英 李凤莲 等 ch9电路的频率响应.ppt
- 从优秀走向卓越——高中阶段的优生培养策略课件高中尖子生培养主题班会.pptx VIP
- 北京市清华大学中学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电路分析基础 教学课件 作者 史健芳 陈惠英 李凤莲 等 ch8三相电路.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