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练习 解: 2.精密称取0.0500g样品,置于250mL容量瓶中,加入 0.02mol/L HCL溶解,稀释至刻度。准确吸取2mL,稀释至 100mL。以0.02mol/L HCL为空白,在263nm处用1cm吸收池 测定透光率为41.7%,其摩尔吸光系数为12000,被测物分 子量为100.0,试计算263nm处 和样品的百分含量。 11.6 光度分析法的误差11.6.1 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 依据Beer定律,A与C关系应为经过原点的直线 偏离Beer定律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光学因素 2. 化学因素 1.光学因素 1) 非单色光的影响 Beer定律应用的重要前提——入射光为单色光 照射物质的光经单色器分光后并非真正单色光 其波长宽度由入射狭缝的宽度和棱镜或光栅的分辨率决定 为了保证透过光对检测器的响应,必须保证一定的狭缝宽度 这就使分离出来的光具一定的谱带宽度 续前 讨论: 入射光的谱带宽度严重影响吸光系数和吸收光谱形状 结论: 选择较纯单色光(Δλ↓,单色性↑) 选λmax作为测定波长(Δ?↓,S↑且成线性) 2)反射光和杂散光的影响 杂散光是指从单色器分出的光不在入射光谱带宽度范围内,与所选波长相距较远 杂散光来源:仪器本身缺陷;光学元件污染造成 反射光和杂散光均是入射光谱带宽度内的光 直接对T产生影响 散射和反射使T↓,A↑,吸收光谱变形 注:一般可用空白对比校正消除 I0 I 3) 非平行光的影响 使光程↑,A↑,吸收光谱变形 2. 化学因素 化学作用 Beer定律适用的另一个前提:稀溶液 浓度过高会使c与A关系偏离定律 1) 生色团(发色团) O -N=N-,-N=O, O C=S,-N (共轭双键)πe 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基团 有机化合物:具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电子的基团产生n→ π*跃迁和π→ π*跃迁, 跃迁E较低 注:当出现几个发色团共轭,则几个发色团所产生的吸收带将消失,代之出现新的共轭吸收带,其波长将比单个发色团的吸收波长长,强度也增强 2) 助色团 本身无紫外吸收,但可以使生色团吸收峰加强同时使吸收峰长移的基团 有机物:连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 例:—OH,—OR,—NH—,—NR2—,—X 3) 红移和蓝移 由于化合物结构变化(共轭、引入助色团取代基)或采用不同溶剂后,吸收峰位置向长波方向的移动,叫红移(Bathochromic shift); 吸收峰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叫蓝移(Hyptochromic sfift). 4)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增色效应:吸收强度增强的效应 减色效应: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 5) 强带和弱带 εmax105 → 强带(Strong band) εmin103 → 弱带(Weak band) 有机显色剂 CH3-C-C-CH3 HO-N N-OH = = N N OH COOH SO 3 H OO型: N N N O H OH ON型: PAR N H N H N S N S型: 双硫腙 NN型: 丁二酮肟 邻二氮菲 磺基水杨酸 显色条件的选择 cR cR cR 1. 显色剂用量(cM、pH一定) Mo(SCN)32+ 浅红 Mo(SCN)5 橙红 Mo(SCN)6- 浅红 Fe(SCN)n3-n 2. 显色反应酸度(cM、 cR一定) pH1pHpH2 pH 邻二氮菲-亚铁反应完全度与pH的关系 Fe2++3R H+ H+ A 柠檬酸 cR≈[R′]=10-4mol·L-1 β3=1021.3 β3 FeR3 酸度的影响 pH3.5~5.7为适宜的酸度范围 3. 显色温度及显色时间 另外,还有介质条件、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等 T1(℃) T2(℃) t(min) A 4.干扰及消除 化学法 Co2+, Fe3+ Co2+ FeF63- Co(SCN)2 (蓝) ⑴NaF SCN- Co2+ Fe2+,Sn4+ (2)Sn2+ Co(SCN)2 SCN- 测Co2+(含Fe3+) 掩蔽法 氧化还原法 测Co2+ (生成络合物性质不同) Co2+, Zn2+, Ni2+, Fe2+ CoR,ZnR NiR,FeR CoR, Zn2+ , Ni2+ , Fe2+ 钴试剂R H+ 如不能通过控制酸度和掩蔽的办法消除干扰,则需采取分离法。 测Fe3+(控制pH) Fe3+, Cu2+ FeSS (紫红) Cu2+ pH 2.5 SS 磺基水杨酸 测量条件的选择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