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缓控释和靶向制剂-浙江大学药剂学课件.pptVIP

第十七章缓控释和靶向制剂-浙江大学药剂学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靶向制剂最初意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和持效性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故还应广义地包括所有具靶向性的药物制剂。 (一) 靶向制剂的分类 1、按载体的不同,靶向制剂可分为脂质体、毫微粒、毫微球、复合型乳剂等; 2、按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口腔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用给药系统等; 3、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脑靶向制剂等。 4 、按靶向部位和作用方式分类 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讲可分三级,即: 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 第二级指到达特定的细胞; 第三级指到达细胞内特定的部位。 5、从方法上分类,靶向制剂可大体分为被动、主动、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三种。 (1) 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geting preparation) 即自然靶向制剂,通常粒径在2.5~10μm时,大部分积集在巨噬细胞;小于7 μm时,一般被肝、脾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nm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nm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大于7 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的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微粒的摄取主要由微粒吸附血液中的调理素(opsonin,包括IgG、补体C3b或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和巨噬细胞上有关受体完成的:吸附调理素的微粒粘附在巨噬细胞表面,然后通过内在的生化作用(内吞、融合等)被巨噬细胞摄取。 被动靶向制剂的载体:乳剂(有淋巴亲和性)、脂质体、微球和纳米粒(nanoparticale,包括纳米囊nanocapsule和纳米球nanosphere,具有缓释、靶向、保护药物、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的特点)等。 (2) 主动靶向制剂(act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 主动靶向制剂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如连接特定的配体、单克隆抗体或前体药物。 如果微粒要通过主动靶向到达靶部位而不被毛细血管(直径4~7μm)截留,通常粒径不应大于 4μm。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修饰的药物载体和前体药物与药物大分子复合物两大类制剂。 修饰的药物载体:修饰脂质体[免疫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long-circulating liposome)、糖基修饰脂质体]、修饰纳米球(PEG修饰纳米球、免疫纳米球)、修饰微乳、修饰微球等。 前体药物:抗癌药(制成磷酸酯或酰胺类前体药物)、脑部靶向(增加脂溶性)、结肠靶向等。 药物大分子复合物:药物与聚合物、抗体、配体以共价键形成的分子复合物,主要用于肿瘤靶向研究。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physical and chemical targeting preparation)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应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磁导向制剂(磁性微球、磁性纳米囊)、热敏感制剂(热敏脂质体、热敏免疫脂质体)、pH敏感制剂(pH敏感脂质体、pH敏感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栓塞靶向制剂等。 (二)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 靶向制剂应具有以下作用特点:使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增加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性和滞留性,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减少剂量,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以及无毒可生物降解三个要素。 (三)靶向性评价 药物制剂的靶向性可由以下三个参数来衡量: (1)相对摄取率re re=(AUCi)p/(AUCi)s 式中,AUCi-由浓度-时间曲线求得的第I个器官或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脚注p和s-药物制剂和药物溶液。 re1,有靶向性; re≤1,无靶向性。 (2)靶向效率te te=(AUC)靶/(AUC)非靶 式中,te-表示药物制剂和药物溶液对靶器官的选择性。 te>1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比某非靶器官有选择性。 (3)峰浓度比Ce Ce=(Cmax )p /(Cmax )s 式中,Cmax-峰浓度;脚注p和s-药物制剂和药物溶液。 Ce愈大,表明改变药物分布的效果愈明显。 被动靶向制剂 乳剂 脂质体 微球 纳米粒 主动靶向制剂 修饰的药物载体 前体药物和药物大分子复合物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磁性靶向制剂 栓塞靶向制剂 热敏靶向制剂 pH敏感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系利用药物载体(drug carrier,即将药物导向特定部位的生物惰性载体),使药物被生理过程自

文档评论(0)

天星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2242001000034
认证主体四川龙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0MA6ADW1H0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