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前30页,共76页,星期日。 第三十页,共七十六页。 2、神经递质的分类 根据化学组成不同,可分为 胆碱类(乙酰胆碱等) 单胺类(多巴胺等) 氨基酸类(谷氨酸等) …… 根据作用效应不同,可分为 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等) 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等) 当前31页,共76页,星期日。 第三十一页,共七十六页。 3、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 除递质外,神经元还能合成和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它们并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效应,这类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神经调质 如:内啡肽 当前32页,共76页,星期日。 第三十二页,共七十六页。 当前33页,共76页,星期日。 第三十三页,共七十六页。 4、神经递质的共存 一个神经元内可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调节物,这种不同神经调节物共同存在于同一个神经元的现象,称为神经递质的共存 如:交感神经节发育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可以共存 递质共存的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当前34页,共76页,星期日。 第三十四页,共七十六页。 (二)受体(Receptor) 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些特殊生物分子,这些分子能识别并特异结合化学信号分子,引起特定的反应,从而改变细胞的生理功能 能够与受体特异结合的化学信号分子称为配体 高度的选择性 可逆性 饱和性 存在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当前35页,共76页,星期日。 第三十五页,共七十六页。 1、细胞内受体 当前36页,共76页,星期日。 第三十六页,共七十六页。 2、细胞表面受体 当前37页,共76页,星期日。 第三十七页,共七十六页。 (三)神经系统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1、乙酰胆碱 2、儿茶酚胺类递质 (1)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2)多巴胺 (3)5-羟色胺 (4)组胺 3、氨基酸类递质:谷氨酸、GABA 4、神经肽类:阿片肽、血管紧张素II等 5、嘌呤类:腺苷、ATP等 6、其它:NO等 当前38页,共76页,星期日。 第三十八页,共七十六页。 二、突触与突触传递 (一)突触的类型 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分类 轴突-树突式突触:最常见 轴突-胞体式突触:较常见 轴突-轴突式突触:构成突触前抑制的重要结构基础 当前39页,共76页,星期日。 第三十九页,共七十六页。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1、经典的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过程 包括:神经递质的释放、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及突触后电位的产生等三个基本环节 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元轴突末梢 细胞膜局部去极化 Ca2+通透性增加 突触间隙Ca2+进入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之接触融合 化学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递质弥散至突触后膜 与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当前40页,共76页,星期日。 第四十页,共七十六页。 当前41页,共76页,星期日。 第四十一页,共七十六页。 (2)突触后电位及产生机理 在突触传递过程中,产生在突触后膜上局部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根据突触后膜上产生的去极化或超极化的电位变化,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根据电位时程的长短,可分为快突触后电位和慢突触后电位 当前42页,共76页,星期日。 第四十二页,共七十六页。 ①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当突触前神经元发生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这种去极化电位就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原理: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多种离子,包括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使Na+的内流比K+的外流速度快,从而在突触后膜出现去极化的电位变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当前43页,共76页,星期日。 第四十三页,共七十六页。 ②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当突触前神经元发生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这种去极化电位就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原理: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K+和Cl-的通透性升高,尤其是Cl-,但不包括Na+, Cl-的内流和K+的外流导致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的电位变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当前44页,共76页,星期日。 第四十四页,共七十六页。 当前45页,共76页,星期日。 第四十五页,共七十六页。 当前46页,共76页,星期日。 第四十六页,共七十六页。 ③ 慢突触后电位(了解) 潜伏期长(1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