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件20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说“木叶”》课件20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入 杜甫在其《登高》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杜庚教学目标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论点“盛唐气象”。林庚人物评价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葛晓音林庚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试着勾画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概括每段大意。想一想,本文要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7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概括各段内容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全文思路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1~34~67“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文本探究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作者举出这些诗句为例,其用意是什么?“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文本探究相同概念的“木”与“树”在形象上的差别是什么呢?重点研读课文4—6段,尽量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方法提示:抓住每一段的关键词句文本探究相同概念的“木”与“树”在形象上的差别是什么呢?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落) 木(叶)树(叶)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秋风叶落 空阔疏朗 脱尽叶子 枯黄 干燥 密密层层浓阴满地绿(叶)褐绿 春夏之交 枝叶繁茂 饱含水分 饱满绵密 思考探究“落木”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落木”呢,则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什么区别?“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与凄清。思考探究“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一其二思考探究暗示性“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 的问题。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拓展探究请同学们回忆学过或读过的有关“水”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赠汪伦》——李白《宣州谢朓楼》——李煜《虞美人》拓展探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要求: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这首诗是诗人在 的场合(环境)下,运用了 的形象,它含有 的因素(意味),这是它的一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