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多角度训练-2022年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题训练.docx

18个文言虚词多角度训练-2022年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题训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练1:18个文言虚词词义及用法推断训练 (一)文言虚词词义的推断技巧例谈 一、结构推断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例1. 辨析“因”的意义和用法。(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6题D项) ①博鸡者因告众曰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解析: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博鸡者”,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告众曰”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动词短语,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二、代入替换法:用所知道的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以此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例2.辨析“乎”“且”的意义和用法。(2007年高考浙江卷第12题A、B项) (1)①然后变风发乎情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①定国且不我怨 ②臣死且不避 解析:每题中②句都出自我们熟知的课文。(1)中②句出自《师说》,“其(闻道)”与“吾”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①句中则不通,可知两个“乎”意义和用法不一样。(2)中②句出自《鸿门宴》,“且”作“尚且、况且”解,表让步关系,以其代入①句中意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可知两个“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三、词性辨析法:有些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3.辨析“以”的意义和用法。(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6题B项) ①为民诬太守者视此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解析:①句是博鸡者惩罚土豪,土豪大声叫喊的话,“为”作实词,当“做,作为”讲;而②句中的“为”作介词“替”。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意义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其意义和用法也不一样,因此看句位可推知用法。 例4.辨析“焉”的意义和用法。(2007年高考浙江卷第12题D项) ①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②置杯焉则胶 解析:“焉”用在形容词之后一般作词尾,相当于“然”,如“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用在句末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①句中“眊眊”为形容词,意为“昏乱,糊涂”,此处“焉”作词尾,相当于“然”;②句中“焉”用在动词短语“置杯”之后,此处作兼词,相当于“于之”。此外,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如“也”,在句末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这些在学习时要注意归纳。 (二)18个文言虚词词义及用法推断训练 (01)而 1.作连词 ⑴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③惑而不从师 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⑸表示顺承(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⑹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更”。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⑺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作代词 ⑴你,你的。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③若欲死而父。 3.作动词 ⑴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4.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 ⑴【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⑵【而后】才,方才;然后.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⑷【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