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1.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诊断: 一.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IL—1),肿瘤坏色因子(TNF)和干扰素(IFN)等。一方面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二.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三.皮肤粘膜出血临床表现:血液淤积于皮肤或粘膜下,形成红色或暗红色斑,压之不褪色,视出血面积大小可分为瘀点(亦称出血点,直径不超过2mm),紫癜(直径3—5mm) 和瘀斑(直径大于5mm)。血小板减少出血的特点为同时有瘀点,紫癜和瘀斑,鼻出血,月经过多,血尿及黑便等,严重者可导致脑出血。 四.全身性水肿: 1.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竭。发生机制,水肿程度,水肿特点等详见书P14 2.肾源性水肿:可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发生机制,水肿程度,水肿特点等详见书P14 3.肝源性水肿:最常见原因是肝硬化。发生机制,水肿程度,水肿特点等详见书P14 4.内分泌代谢疾病所致水肿:库欣综合征:出现面部及下肢轻度水肿,其原因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引起钠水潴留。 五.咯血量:每日咯血量在100ml以内为小量,100—500ml为中等量,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100—500为大量。大量咯血主要见于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慢性肺脓肿。 六.,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急性心包炎,胸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肺栓塞(梗死),肺动脉高压 七.发绀: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紫绀。 常发生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口唇,指(趾),甲床。注:鼻尖不属于发绀部位。 九.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最常见消化性溃疡 十.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消化道出血因失血量过大,出血速度过快,出血不止可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上可出现头昏、乏力、心悸、恶心、口渴、出冷汗、黑蒙或晕厥;皮肤灰白湿冷;按压甲床后呈现苍白,且经久不见恢复;静脉充盈差,体表静脉瘪陷;同时进一步可出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等,甚而引起死亡。 十一。腹痛 发生机制:可分为内脏性腹痛,躯体性腹痛和牵涉痛。一.内脏性腹痛是腹内某一器官受到刺激,信号交感神经通路传入脊髓,其疼痛特点为:1)疼痛部位含混,接近腹中线;2)疼痛感觉模糊,多为痉挛、不适、钝痛、灼痛;3)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二.躯体性腹痛来自腹膜壁层及腹壁的痛觉信号,经体神经传至脊神经根,反应到相应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其特点是:1)定位准确,可在腹部一侧;2)程度剧烈而持续;3)可有局部腹肌强直;4)腹痛可因咳嗽、体位变化而加重。三.牵涉痛是腹部脏器引起的疼痛,刺激经内神经传入,影响相应脊髓节段而定位于体表,即更多具有体神经传导特点,疼痛较强,程度剧烈,部位明确,局部有压痛、肌紧张及感觉过敏等。临床上不少疾病的腹痛涉及多种发生机制。阑尾炎早期疼痛在脐周,常有恶心、呕吐,为内脏性疼痛,持续而强烈的炎症刺激影响相应的脊髓节段或躯体传入纤维,使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麦氏点,出现牵涉痛;当炎症进一步发展波及腹膜壁层,则出现躯体性疼痛,程度剧烈,伴以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 腹痛部位:多为病变所在部位。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症状的病症 腹痛性质和程度:临床常见者有肠绞痛,胆绞痛,肾绞痛。(突发中上腹刀割样疼痛→胃十二指肠穿孔;中上腹持续性剧痛、阵发性加剧→胰腺炎;阵

文档评论(0)

忆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药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0日上传了中级药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