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研究.docxVIP

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 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研究 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讨论 刘国恒黄琼摘要:目的:分析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找出重点防控领域,探究科学防控策略。方法: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操纵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信息系统〞中2021—2021年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结果:广东省2021—2021年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125起,占全部类型食物中毒的54.82%;中毒人数3946人,无死亡;每起事件平均中毒人数达32人;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报告高峰期为每年的5月25日至11月3日,高峰时点为8月14日;报告率最高的前五位城市是珠海、广州、中山、清远和东莞;较易污染食物的微生物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5.60%〕,猪肉和鸭肉为高危食物,大部分中毒事件〔85.71%〕只检出一种微生物;报告率最高的场所是集体食堂〔72%〕。结论: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防控的重点季节为5—9月,重点地区为珠三角城市,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重点食物为肉类的猪肉、鸭肉和粮食类的炒饭、河粉;各地卫生健康部门应在重点季节早期公布预警、加强重点场全部效监管、加大珠三角地区集体食堂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关键词: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防控策略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重要的一种类型,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发生率,并且对食品安全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1-2],广东省食物中毒讨论也发觉微生物污染是主要致病因素[3]。因此,本文从食物中毒爆发疫情角度讨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精准的防控策略。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考虑到监测系统和报告质量的稳定性、成熟度,本讨论选取了中国疾病预防操纵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信息系统中广东省上报的2021—202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名称为“食物中毒〞的事件信息。 1.2方法 用Excel建立讨论数据库;用SPSS19.0版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地区发病率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用圆形分布法[4]计算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高峰期和高峰时点。 2结果与分析 2.1总体状况 2008—2017年,广东省报告各种类型食物中毒事件共228起,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125起,占比最大〔54.82%〕;中毒人数3946人,占全部食物中毒〔5520人〕的71.49%,无死亡;每起事件平均中毒人数达32人,为各类型食物中毒中最多。 2.2时间分布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数十年总体趋势呈现持续下降,自2008年以来始终处于下降趋势,2016年和2017年稍有回升;报告高峰期集中在每年的5—9月。进一步用圆形分布法计算,发觉细菌性食物中毒明显的季节性高峰特征〔r=0.3788,P0.01〕,计算出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高峰时点为8月14日,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5月25日至11月3日。 2.3地区分布 全省17个地级市报告了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各地市间报揭发病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5.92,P0.001〕。报揭发病率高的前五位依次是珠海市、广州市、中山市、清远市和东莞市,80%为珠三角地区城市。 2.4致病因子分析 在125起事件中,共发觉8种食源性病原体〔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出现频次较多的是副溶血性弧菌〔42起〕、沙门氏菌〔22起〕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8起〕,合计占65.60%。大部分事件仅单一致病因子,有5起为两种病原体混合,多病原事件的平均致病人数是52人,较单病原事件〔28人〕多85.71%。 2.5可疑食物分析 125起事件中,有79起经流行病学调查找到了导致中毒发生的可疑食物〔占比63.2%〕。按类别统计,发生率最高的是肉及肉制品〔37起,占46.84%〕,其次是粮食和粮食制品〔18起,占22.78%〕,其他还有焙烤食品〔9起〕、蔬果菌类〔6起〕、水產及其制品〔4起〕、乳及乳制品〔4起〕、蛋及蛋制品〔1起〕。肉及肉制品中以猪肉〔15起〕和鸭肉〔12起〕为高发中毒食物,合计占72.97%。粮食和粮食制品中,主要是炒饭〔7起〕和河粉〔4起〕,合计占61.11%。 2.6场所分布 将报告中毒场所分为集体食堂、家庭、饮食服务单位、户外及其他场所,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90起,占72%〕,其次为饮食服务单位〔32起,占25.6%,其中8起为外卖〕,家庭最少,仅3起。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事件中,发生在学校食堂最多〔40起,占44.44%〕,其次为企业食堂和工地食堂。 3结论与商量 本讨论通过与广东省1992—2001年食物中毒事件讨论[5]结果对比发觉,20世纪发生的食物中毒类型

文档评论(0)

XTSWH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