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柳词的继承与超越.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对柳词的继承与超越 摘要:本文旨在从苏轼柳永二人词作中的遣词造句、意象使用、铺排手法、创作风格等具体方面入手,探究苏轼对柳永词的认同、继承和超越。 关键词:苏轼;柳永;文学接受 长期以来,学界盛行“苏轼黜柳”论,不少评论家认为苏轼身为正统文人,鄙弃格调日益卑下的柳永词,称其“浅近卑俗之语”。二人作品风格截然相反,创作态度基本对立。举例如下。 胡寅《斐然集》:“词曲者……苏轼一洗(柳词)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苏轼……反对曾经风靡一时的柳永词风。”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与他(柳永)对立的是大词人苏轼。” 以上评论家的立论依据,不外有二:一是《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苏轼抨击秦观“学柳七作词”;二是《避暑录话》中苏轼将秦观与柳永并提,称柳永为“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笔者不能以史料考证形式对以上材料的真伪性做出绝对判断。但,不论这两则材料真实与否,皆为后人所写词话, 真不过作者本身的创作。事实上,苏轼并非完全鄙薄柳永, 他不仅对柳词具有颇深的认识,作品本身对柳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承袭。 本文以苏轼、柳永二人的具体词作为例,探讨苏轼对柳词的接受关系。 一、词句与意象的借鉴 在遣词造句方面,苏轼对柳颇有研究,苏词中许多精辟凝练的词语,都在柳词中有迹可循。 柳永《双声子》:“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苏轼《念奴娇》:“乱石穿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此处,苏轼不仅直接借鉴了柳永“江山如画”的表述, 还创造了与之相似情景:乱石、惊涛、云、岸。此外,苏柳二人均将历史真实引入词中,苍凉悲壮、以史遣怀,寥寥数语, “抵无数怀古伤高之致”。 柳永《昼夜乐》:“层波细翦明眸,腻玉圆搓素颈。” 苏轼《满庭芳》:“腻玉圆搓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 此两句中“腻玉圆搓素颈”的说法完全一致。差异之处只在柳永词形容秦楼楚馆歌伎颈项洁白、体态娇美;苏词借此句意不变,然场合变为家中、对象变为家伎,较于柳词, 更为含蓄。 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满庭芳》:“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苏轼《蝶恋花》:“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填憔悴。” 苏轼《蝶恋花》词中“销魂”“相思泪”“衣带渐宽”“憔悴”均与柳词相似,达闺阁思念意。 此外,苏词还沿袭借鉴了部分柳词常用意象。 柳永《临江仙》:“指帝城归路,但烟水茫茫。凝情望断泪眼,尽日独立斜阳。” 苏轼《点绛唇》:“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不记来时路。”此句不仅“烟水茫茫”“斜阳暮”意象相同,且创设了相同的情境。二者同是夕阳西下,极写故人不知何处相聚, 寻归路不见,但见烟水茫茫。 二、行文模式的再现 柳永之前,北宋词坛多用小令,小令篇幅短小,偏向于文字和思维出奇。柳永将长调慢词带入宋朝词坛,使得词的表情不拘于篇幅,较小令更为悠长婉转,为后世词人开一先河。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柳永《鹤冲天》:“闲窗漏永,月冷霜花堕。悄悄下帘幕, 残灯火。再三追往事,离魂乱、愁肠锁。无语沉吟坐。好天好景,未省展眉则个。/ 从前早是多成破。何况经岁月,相抛嚲。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悔恨无计那。迢迢良夜。自家只恁摧挫。” 以上两首都是悼亡词,其中柳永《鹤冲天》是《全宋词》中有迹可查、创作最早的悼亡词。柳永擅用白描手法,着重写细节,用语浅俗但情真意切。而苏词同样全篇铺排白描, 语言平淡朴实,韵味悠远绵长。 在抒发个人感情时,二人都用到了虚实相生的方式。借助幻境之虚抒写哀痛之实。苏词“纵使相逢应不识”与柳词的点睛之笔“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鹤冲天》能够隐约看出,柳永在中长调叙事抒情方面使用的方式是“以赋入词”,大量使用铺排。其优势是直露浅近,词句剖白,形容细腻,画面感极强。这种手法不仅在苏轼的《江城子》中得以体现,亦常见于早期苏词,如《沁园春》上阙:“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 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按序铺进,层次分明。 经久以后,苏轼认为,赋体法作词虽细节生动、描写细腻, 但缺少兴发感动的力量,难以使人产生共鸣。于是,中后期苏词创作跳出了“赋”的手法,转而主张用诗的做法,以便更好地传达主体性情。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还与柳永写过同一词牌《戚氏》。《戚氏》这个词牌,从篇幅来看属于长调,是柳永首创,《全宋词》中仅此二首。苏轼《戚氏》的创作背景在李之仪《跋戚氏》中有记载说:“歌者辄于老人之侧作《戚氏》,意将索老人之才于仓卒,以验天下之向慕者。老人笑而颔之。” 于歌舞之中即时取兴,落笔成句,文不加点。通过二者的整体对比可见,两首《戚氏》词在韵脚、层次、描写手法等方

文档评论(0)

178****11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