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和生产.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今后10年,世界头孢菌素产品需求量年增长率平均将达12%左右,而第一代抗生素产品因耐药性问题,其需求将呈下降趋势。无论头孢菌素还是青霉素,在生产过程中均需要必不可少的关键中间体7-ACA、7-ADCA或6-APA,欧洲在利用酶法生产7-ACA、6-APA方面拥有多项专利新技术。相比之下,亚洲抗生素生产厂则在酶法生产头孢菌素原料方面处于下风,目前亚洲的制药厂仍在沿用污染严重、收率较低的“化学裂解法”生产7-ACA和6-APA。现在看来,谁能掌握先进的头孢菌素/半合成青霉素中间体的生产技术,谁就能在21世纪国际抗生素市场竞争中占上风。可见,只有在新技术方面赶超欧美,亚洲的抗生素工业才能真正在世界医药工业中确立优势地位。 ;第九章 抗生素概述 §1 抗生素的定义和命名 (antibiotics);二、命名 1. 据产生菌的分类学的名称而定,如青霉素、链霉素、灰黄霉素等等。 2. 抗生素化学结构或性质已明确的,可根据其结构进行命名,如四环素、环丝氨酸。 3. 对一些有纪念意义或按抗生素产生菌的出土地方命名及习惯上已采用的俗名仍可继续使用。如正定霉素、井冈霉素、土霉素。 ;§2 抗生素的发展史 一、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 1940年,Chain\Florey成功地分离出青霉素纯品。 二、抗生素工业生产 1943年,美国公司开始大量生产青霉素。 1953年,上海第三制药厂开始生产青霉素。 ;;抑 菌 圈;§3 抗生素剂量表示法及抗菌谱 一、抗生素剂量表示法 抗生素——生理活性物质、 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因 ①加工贮藏过程中被破坏。 ②抗生素商品以各种盐的形式出现。 如青霉素钾盐、青霉素钠盐。 效价:每ml或每mg产品中所含抗生素的有效成分。;规定: 1个青霉素效价单位 =抑制50ml肉汤培养基中生长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青霉素浓度 制成纯品,1mg青霉素G钠盐可抑制83350ml菌液, 青霉素G钠盐效价=1667u/mg;规定:链霉素效价单位=1000u/mg (C21H39O12N7,SM分子量581.6) 链霉素硫酸盐( C21H39O12N7● 3/2H2SO4 , 分子量728.7 ) 链霉素硫酸盐效价 =SM理论效价× SM分子量/盐分子量 =1000 ×581.6/728.7=798 u/mg;二、抗菌谱;§4 抗生素分类;二、根据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分类;三、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分类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四元的内酰胺环,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其衍生物 四环类抗生素: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四并苯的母核,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及其衍生物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子结构中含有氨基糖苷和氨基环醇,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 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大环内酯作为配糖体,红霉素、白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 ; 5. 多烯大环类抗生素:分子结构特征是不仅有大环内酯,而且内酯中尚存有共轭双键,如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6. 多肽类抗生素:由多种氨基酸、经肽键缩合成线状、环状的多肽类化合物,有多粘菌素、放线菌素D、杆菌肽 苯烃基胺类抗生素:氯霉素及其衍生物 8. 蒽环类抗生素:正定霉素、紫红霉素、阿霉素 9. 其它抗生素 ;目前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 抗生素的基本化学结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细菌外泵抑制剂;糖肽类抗菌药物;氯霉素钝化酶的催化反应;四、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分类;§5 抗生素用途 医疗药物、农牧业、食品保藏方面的应用。 医用抗生素应具备的条件: ①难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②具有较大的差异毒力。 ③杀菌力强或药理活性高 ④与体液或分泌物接触不致降低其活力;§6 抗生素工业生产概况;此法分为两个阶段: ①通过生物合成法制取某种抗生素,如青霉素G→6APA ②用化学法进行结构改造。 二、抗生素工业生产的特点 (一)一般发酵工业的特点 1. 原材料价廉易得,但其转化成产品的效率极低。 2. 反应条件温和。 3. 反应过程一般无毒。 4. 设备通用。 5. 染菌问题。 ;(二)抗生素生产的特殊问题;第十章 抗生素生产;§1 菌种选育;二、自然选育及诱变育种 1. 自然选育 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发突变的原理,通过分离,筛选排除衰变型菌落,从中选择维持原有生产水平的变株。达到纯化、复壮菌种、稳定生产的自的。 2. 诱变育种 人工有意识地将生物体暴露于物理的或化学的一种或多种诱变因子中,促使生物体发生突变,进而从突变体中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株的过程。;诱变剂:凡能显著提高生物体

文档评论(0)

清风老月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春市惠兴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1781MA53BEWA2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