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天道观与人性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pptVIP

第三章-天道观与人性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天道观与人性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四分。 人性论是关于的人的本质是什么的学说,是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是以宇宙观(天道观)为根据的。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四分。 一、天道观与天人之辩 由主宰之天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天由神造或道生或气化而成,人的一切都来源于天,取决于天。 皇天震怒、天诛地灭;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自然之天)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四分。 难张温秦宓逞天辨 正饮酒间,忽一人乘醉而入,昂然长揖,入席就坐。温怪之,乃问孔明曰:“此何人也?”孔明答曰:“姓秦,名宓,字子勑,现为益州学士。”温笑曰:“名称学士,未知胸中曾学事否?”宓正色而言曰:“蜀中三尺小童,尚皆就学,何况于我?”温曰:“且说公何所学?”宓对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温笑曰:“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宓曰:“有头。”温曰:“头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四分。 温又问:“天有耳乎?”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温又问:“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温又问:“天有姓乎?”宓曰:“岂得无姓!”温曰:“何姓?”宓答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宓曰:“天子姓刘,以故知之。”温又问曰:“日生于东乎?”宓对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此时秦宓语言清朗,答问如流,满座皆惊。张温无语,宓乃问曰:“先生东吴名士,既以天事下问,必能深明天之理。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至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既轻清而上浮,何以倾其西北乎?又未知轻清之外,还是何物?愿先生教我。”张温无言可对,乃避席而谢曰:“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使仆顿开茅塞。”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四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道先于天是宇宙的根本 “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数是宇宙的本源,一、二、三是宇宙万物之母。 黑格尔:每一事物都是一:有、单纯者;二、殊异性、杂多性;三,二者的统一。如果我们从它拿掉这个统一,我们便毁了它。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四分。 宇宙万物皆生成于天,人也一样。“凡性也,天之就也”——荀子 程灏认为人性有二元;“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 “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事理”;“在天有理,在人有性”;“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程颐 人性即太极——朱熹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四分。 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天人之间的联系在于性,人受性于天,天是人性的根本,人的理想在于尽性,尽性能知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天人感应 天人相分与天人交相胜:“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能生物,不能辩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四分。 二、关于人性论 (一)由“天命之谓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转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四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信,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因此,“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四分。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生而好利”、“有疾恶”、“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好逸恶劳,不讲辞让等等。这些恶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待后天影响而有的。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四分。 “人性如流水,决诸东方而东流,决诸西方而西流。”“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告子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关键在于学习,“学者所以修性也”——《法言·修身》 墨子:“人性如素丝,染于仓则仓,染于黄则黄。”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五十四分。 董仲舒性三品:“圣人之性”——不教而善;“斗筲之性”——只能为恶;“中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indy8106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