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doc

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外语学习”中“语法 ”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13543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文1: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 2 一、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 3 二、介词at-on-in的原型义及其意义延伸 5 1. at-on-in“点面体三位一体”微观系统 5 2. at-on-in的意义延伸 6 (1) at-on-in在时间方面的意义延伸 6 (2) at-on-in在动作方面的意义延伸 6 (3) at-on-in在抽象概念方面的意义延伸 7 三、介词空间隐喻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8 四、结语 9 文2: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 9 一、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 11 二、介词at-on-in的原型义及其意义延伸 12 1. at-on-in“点面体三位一体”微观系统 13 2. at-on-in的意义延伸 14 (1) at-on-in在时间方面的意义延伸 14 (2) at-on-in在动作方面的意义延伸 14 (3) at-on-in在抽象概念方面的意义延伸 15 三、介词空间隐喻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15 四、结语 17 参考文摘引言: 17 原创性声明(模板) 18 文章致谢(模板) 19 正文 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 文1: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现实意义 Abstract:As a cognitive activity in which human beings use the experience of a domain to explain or undetand that of another domain,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of concepts between the two cognitive domai. By analyzing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 of prepositional spatial metaphor, we can safely conclude that prepositio have produced numerous different meanings and developed colorful metaphorical connotatio, and the polysemantic network is thus formed. Illustrated by at-on-in, their prototypal meanings are explained and extended to time, actio and abstract concepts.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using spatial metaphor to expound prepositional phrases in English teaching, particularly in vocabulary teaching. Key words:preposition; spatial metaphor; cognitive motivation; image schemata 传统上,主要是修辞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对隐喻进行研究,而主流的生成语言学家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在他们看来,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不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自1980年隐喻研究的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语言学家才开始全面反思和挑战旧有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无处不在,是人类对混沌世界的知识和抽象范畴进行有序组织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即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1]10。而这两个领域之所以能够产生映射,是缘于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同或类似的认知结构模式意象图式。何谓“意象图式”?它是人们对某些有关联的事物经过长期的反复感知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抽象的认知模式,是沟通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的桥梁。意象图式不仅是一个抽象的语义规则,更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图像。人脑在形成了某种意象图式之后,就会不自觉地运用业已存在的图式去认知新鲜、复杂或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从而实现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隐喻性映射,衍生出

文档评论(0)

asen19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