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02)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

(02)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2)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课文讲析 本文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也是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章。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同时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生动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各个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孔子并未直接向弟子发问,而是先从自己谈起,并自然过渡到弟子的治国志向上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素来有不同的解释,但无论哪一种,都能看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的意味。 第二部分:弟子述志。 子路第一个发言。“率尔而对”,旁若无人,脱口而出,而且是未经孔子点名就自告奋勇地回答,由此可以看出他不甚谦逊的态度和直接坦率的性格。他的发言内容也不谦逊,前半部分极言国家处境之艰难,后半部分则说交给自己治理,短短三年即可扭转局面。两相比照,可见其志不在小。但孔子只是报以微微一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随即转而问冉有。 冉有第二个发言,就要谦逊许多:时间同样是三年,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公西华第三个发言,态度更加谦逊:一上来就表示自己能力可能不够但是愿意学习,而且只愿意做一个主持礼仪的小相。 曾皙最后一个发言。曾皙本来在鼓瑟,听到老师的点名,“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而且并不直接答话,而是先铺垫了一句“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则继续以循循善诱的态度鼓励他说出来。这一连串的铺垫都让人感到曾皙的话可能是最为独特的。果然,不同于三人对为政方式的具体陈说,曾皙描述出了一幅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似乎是答非所问。但这竟然是孔子唯一赞许的回答。孔子为何独独赞许曾皙?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论。有人认为,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德归厚,天下归仁,这才是曾皙的社会理想,只不过他是用暗示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孔子仁政、礼乐治国思想完全契合,加之曾皙把话说得雍容委婉,所以才会得到孔子的赞赏。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曾皙的主张有不求仕进之意,这与孔子当时的处境心境相契。一般认为,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的四年里(前484—前481)。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主政者也只是想用他的学生而不想用他。他的救世之心始终得不到实现,因此他也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念头。还有人将两种观点综合起来,认为曾皙的话既切中夫子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暗合他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 第三部分:孔子评志。 子路等人谈话之后离去,只有曾皙留下与孔子单独交流,从他的提问来看,可能是不理解孔子对子路等人的态度。在曾皙的追问下(也有人认为曾皙只问了前两句,后面是孔子设问自答),孔子给出了解释。对子路,孔子认为他的态度不够谦逊。因为孔子强调“为国以礼”,而“礼”和“让”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说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意即不难)?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所以他会批评子路“其言不让”。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虚(甚至过分谦虚),孔子也是有所保留的。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赞赏曾皙之志,并不意味着否定子路等人的说法。事实上就治理国家而言,子路讲的是“不挨打”,亦即“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亦即“富国”;公西华讲的是“知礼节”,亦即“文明”,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而曾皙讲的是“幸福”,是终极目标,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目标重要,过程同样重要;既应敢于承担,又要谦逊礼让——这就是孔子的态度。 (三)文章赏析 对话背后的个性与抒情 《论语》中所载大抵为道德和政治性质的对话,从美学理论上说,属于实用理性 类,和文学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分属不同价值范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的主题是论政治理想,却是《论语》中最富文学审美感染力的。要充分理解这一 点,就得从文本内在的矛盾岀发。 在谈话中提出问题的是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对学生冉有的态度十 分严厉,三点其名并加以批驳。在逻辑上层层紧逼,揭露其口是心非,指责其自相 矛盾,揭露其制造动乱,预言其自取灭亡。用语十分凌厉,语态异常严峻。而在这 里,虽然讨论的仍然是政治问题,但是孔子的态度迥然不同。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 以哉? ” 其话语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风范。第一,主动放低姿态。明明有为师之尊不说,却 说只是暂时的年长,此外没有什么优越之处。第二,鼓励学生不要怕人(包括自己) 不理解,假定(我)理解你们,你们有什么说法?这样起到了缓解他们的情绪,缩 短心理距离的作用。第三,在说话时,用了一些口语的语气虚词(“也” “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