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感觉)模拟试卷 3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2,分数:44.00)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外部感觉( )。
(分数:2.00)
听觉B.嗅觉
C.运动觉 √
D.肤觉
解析:解析:根据刺激的来源,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应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刺激引起,反应内脏器官、身体平衡及自身状态的感觉,包括平衡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
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 )的大小说明的。
(分数:2.00) A.感受性 √ B.感觉阈限
C.绝对感觉阈限D.差别感觉阈限
解析:解析: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说明的。不同的人对刺激物的感受形式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感受性也不尽相同。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 )。
(分数:2.00) A.差别感受性B.绝对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
D.差别感觉阈限
解析:解析: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对这一最小差异量有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以下哪个定律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
(分数:2.00) A.费希纳定律 B.韦伯定律 √
C.史蒂文斯幂定律D.心理物理定律
解析:解析: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
△I/I=K,(△I 是差别阈限,I 是标准刺激强度,K 是韦伯分数)。韦伯定律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规律,但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再适用。
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指的是( )定律。
(分数:2.00)
费希纳定律 √
韦伯定律
史蒂文斯幂定律D.心理物理定律
解析:解析:费希纳指出,刺激强度的变化和它所引起的感觉变化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感觉的变化要比刺激强度的增长慢,即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 S=KlgI。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弱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 )的现象
(分数:2.00)
不变B.降低
C.提高 √
D.消失
解析:解析: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由于刺激长时间持续作用于某个感受器,导致对后来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因此,感觉适应既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也会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强刺激的持续作用会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的持续刺激则会引起感受性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刺激。
人们在明暗交界的地方,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所涉及的现象是( )。
(分数:2.00) A.马赫带 √ B.感觉后像 C.感觉适应 D.联觉
解析:解析: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马赫带可以用侧抑制作用作出较好的解释。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加工的结果。
“带着手表找表”,这种心理现象是( )。
(分数:2.00) A.感觉适应 √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D.感受性
解析:解析: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由于皮肤对压觉的适应而没有感到手表的重量。
人们从暗处到亮处,几秒钟之后才能看清物体,这种心理现象是( )。
(分数:2.00) A.明适应 √ B.暗适应
C.感觉后像D.联觉
解析:解析:明适应又称光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作用下,最初视线感到光线刺眼发晕,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称为明适应。
没有明显适应现象的感觉是( )。
(分数:2.00)
视 觉 B. 嗅 觉 C.温度觉
D.痛觉 √
解析:解析:嗅觉、肤觉、视觉、听觉、味觉等都会产生适应现象,从而对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或提高。然而人对痛觉的适应极难产生,正因如此,痛觉成为伤害性刺激的预警信号颇具生物学意义。
色觉的三色理论能很好地说明( )。
(分数:2.00) A.颜色混合 √ B.颜色对比
C.色盲
D.后像
解析:解析:托马斯·杨提出三色理论假定,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该理论能很好地说明颜色混合的事实。但该理论不能解释色盲现象。
对长波最敏感的颜色是( )。
(分数:2.00) A.红色 √ B.绿色
C.蓝色D.黄色
解析:解析:托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