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62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理念思想
新基建是智慧经济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吸收新科技革命成果,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对称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是以新发展为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是智慧经济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吸收新科技革命成果,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对称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色环保防灾公共卫生服务效能体系建设、5G—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以大健康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兴技术产业孵化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基础性、动态性的特征。
建设方向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伴随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持续跟踪研究。
重要意义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从嫦娥玉兔飞天揽月,到南水北调润泽万方,再到大兴机场凤凰展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等建设方面取得了一批领先世界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在今年一季度已发行的专项债券中,基础设施投资发力明显,其中,支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4157亿元、交通基础设施2316亿元、社会事业2251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2016亿元、农林水利1004亿元、生态环保468亿元以及能源、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251亿元,为稳定宏观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我国基础设施水平还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需要,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不少堵点难点。以农村邮政基础网络建设为例,我国农村村落量大面广,邮政网点布局分散、快递业务量少、物流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仍然突出,“进村”容易“驻村”难的问题有待解决。再有,面对突发风险,尤其是疫情之下很多城市被迫按下“暂停键”,此时,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保供生活必需品、保证医疗交通设施运转、畅通信息服务,以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也成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重大课题。此外,有些地方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陷入形式主义误区,甚至直接将基础设施建设与拉动GDP画了等号。
立足新发展阶段,无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都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着眼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困扰全球经济,国际地缘冲突升级,在各类不确定因素叠加影响下,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促就业保民生、实现年度目标任务,需要运用好各项政策工具,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水平,需要打通“血脉”、加强联动。在完善物流网络、交通枢纽、能源供应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时,应注重向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精准布局、优化结构。要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综合性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发展、连接民生,如何不断完善,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全面科学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就要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中时刻围绕人民的需要,充分考虑各类群体的诉求,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础设施建设的每一步都走深走稳,从而让社会发展的高度和民生保障的温度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过程中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2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地理试题.docx
- 2022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高考压轴信息卷历史试题.docx
- 2022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二下学期等级考模拟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 2022届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三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2022届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三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
- 2022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英语二模试题分类汇编:书面表达.docx
-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docx
- 热点62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解析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