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蓥山隧道煤层采空区专项施工方案
PAGE 1
目 录
TOC \o 1-3 \h \z \u 一、适用范围 1
二、编制依据 1
三、工程概况 1
3.1工程总体特性 1
3.2 地质构造 1
3.3 水文地质 2
3.4煤层采空区情况 5
四、施工组织方案 6
4.1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 6
4.2 施工布置 7
五、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7
5.1 超前地质预报的总体原则 7
5.2 TSP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9
5.3 地质雷达实施方案 11
5.4 红外探水实施方案 13
5.5 超前水平钻孔 14
5.6其他注意事项 18
六、采空区施工方案 19
6.1煤层采空区处治方案 19
6.2采空区超前注浆方案 27
6.3处治施工注意事项 31
八、主要设备配置 32
九、质量保证措施 32
9.1 质量方针 32
9.2 质量目标 32
9.3 质量保证体系 33
9.4 质量管理制度 34
9.5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35
十、安全保证体系 36
10.1安全目标 36
10.2安全保证体系 37
十一、隧道施工应急救援预案 37
十二、文明施工 37
12.1 文明规范施工目标 37
12.2 文明规范施工措施 38
12.3 现场文明施工 38
华蓥山隧道煤层采空区专项施工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华蓥山隧道煤层采空区施工。
二、编制依据
1)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2)工程地质详细勘测
3)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当地资源、交通状况及施工环境等调查资料
4)标准、规范、规程(不限于)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3)《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5)《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6)《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 076—95
(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8)《煤矿安全规程》GB6722-2011
(9)《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2002
5)《重庆市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试行)》
6)《重庆市公路水运工程强制性要求》
三、工程概况
3.1工程总体特性
华蓥山起于北碚区静观镇,止于合川区清平镇,起止里程K22+500~K34+538.626,全长12.039km。其中隧道长5Km,占线长41.7%,单向三车道。隧道IV、V类围岩占75%,隧道存在断层破碎带、岩溶及岩溶水、盐溶角砾岩、软弱围岩、煤层、采空区等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含有瓦斯、H2S等有毒有害气体,进出口工区均多次穿越煤层及采空区,为煤与瓦斯突出隧道,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隧道西槽谷处于地下水的浅层水平循环系统,岩溶及岩溶水发育。
3.2 地质构造
华蓥山隧道区域内构造较发育,以川东隔档式构造为框架,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重庆皱束”,其间在背斜中发育各期断层。重庆褶皱束由一系列平行雁行排列的隔挡式梳状褶皱构造和走向压性断裂组成,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在川东隔挡式褶皱中,华蓥山背斜、铜锣山背斜、明月山背斜延伸最长,而华蓥山复式背斜构造面端在合川三汇镇撒开,形成向北东收敛的重庆帚状构造带,包括沥鼻峡、温塘峡和观音峡背斜。区内背斜构造陡窄,向斜宽缓。背斜翼部岩层倾角在45°以上,局部直立或倒转,宽约4~6km。向斜地层倾角在35°以内,宽10~20km。
华蓥山隧道位于新华夏系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区内西山、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龙王洞等背斜及其间的向斜,是该帚状褶皱束的南延部分。主要特点是背斜褶皱紧密,两翼不对称多西陡东缓;背斜轴线扭摆多弯曲,呈反“S”型,轴向倾斜变化多,构造分支多,独立高点多,断裂多。隧道穿越构造为观音峡背斜和次级背斜构造,并发育多条断层,隧址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3.3 水文地质
1、地表水
隧址区树枝状支沟发育及岩溶作用形成较多的落水洞、洼地、槽谷,并有地下暗河分布,故地表基本无大的地表水体分布。出露的地表水体主要为地下水的径流排泄点,以泉及暗河出口的形式出露。根据初测调查,区内有暗河出口17处,流量5.8~85.6L/s,标高主要在580m~640m,总流量624 L/s。主要分布在观音峡背斜的南东翼,北西翼由于受煤矿开采的影响分布少。多被临近场镇作为生活用水水源。区内较大泉(井)点66个,流量0.1~15 L/s,标高300~700m,总流量190 L/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