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呼和浩特市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呼和浩特市位于呼包盆地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辖 4 区(新城区、赛罕区、玉泉区、回民区)1 旗(土默特左旗)、4 县(武川县、清水河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总面积 17271km2,其中市区面积 160km2,城区人口约 294 万人。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金融、贸易等发展的中心,是祖国边疆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城市。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呼和浩特市已发展成为一个以电子、机械、纺织、制革、乳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城市,近年来旅游事业发展也很快。 呼和浩特市交通十分便利,境内有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铁路有京包铁路、大准铁路、呼准铁路,公路有国道主干线 G6、国道 G109、G110、G209 及省道 S101、S102、S103、S104、S105、S311,各乡村之间简易公路成网。见交通位置图 2.1。 图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 水文气象 研究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风沙多,夏季干旱降雨少,日照强烈,无霜期短。多年平均降水量 410mm,多年平均蒸发量 1782.8mm, 最高降水量出现在 1959 年,为 929.2mm,最低为 1965 年,为 155.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70mm,最高蒸发出现在1987 年,2212.3mm。年多年平均气温为6℃ 左右,最高气温为 37.3℃,最低气温-30.5℃,无霜期 103-168 天,冻土深度 1.56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55%, 全年主要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风速 1.7m/s,最大风速 17.2m/s。近年均(2014 年-2016 年) 逐月降水及蒸发量见图 2.2。 研究区水系较发育,均为外陆河水系,即黄河水系。其中大黑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发 源于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境内,由北东向西南横贯于呼和浩特市境内,为季节性河流,流域面积 17673.19km2,多年迳流量 2.3 m3/s,径流摸数 0.54d m3/s?km2,对区内地下水起补给作用。小黑河发源于区内大厂库仑村西,为大青ftft前冲洪积扇前缘益出带泉水汇集而成, 流量比较小,在上游为季节性河流,下游汇入了城市污水,水质污染严重,在每天约 20 万吨的流量中,90%以上为城市污水,流域面积 1116km,径流量为 5906.67 万 m3/a,全长38.19km。西河发源于坝口子沟,全长 11.4km,每年排入的工业废水在 1500 万 m3 以上, 占全部工业废水量的 45.5%,是呼和浩特市西部及西北部工业废水的排放明渠,在二道河一带汇入小黑河。 此外,北部大青ftft间沟的古楼板沟、哈拉沁沟、红ft口沟、坝口子沟、乌素图沟、霍寨沟总径流量 3047.8×104m3/a。 100 100 140 120 80 100 m 60 m 80 m 量水降 m 40 量发 60 蒸 40 20 20 0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降水量 蒸发量 地形地貌 图 2.2 近年逐月降雨量及蒸发量柱状图(单位:mm) 呼和浩特地区总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大青ft海拔高程在2000m 以上,南部冲积平原海拔高程在 1000m 以上,平均海拔高程 1050m,市区海拔高度为 1040m 。地貌类型主要有北部大青ft和东南部蛮汉ft为主的低中ft地貌及ft前倾斜平原和南部的大小黑河冲 积平原地貌。研究区位于南部及西南部,地貌类型为ft前倾斜平原和大小黑河冲积平原。 区域地质概况 地层 研究区第四系厚度大,分布广,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与人类生存和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现由老到新将各时代地层叙述: 下更新统(Q1) 见于呼市以东ft前地带部分钻孔中。为一套以冲洪积为主的河湖相黄色砾卵石、砂砾石夹粘土、砂粘土层。东南部添密梁、沙梁、讨思号等近ft地带,埋藏于 100m 以下,厚度仅几米,往西倾伏,至后白庙子附近埋藏于 203m 以下,厚度增至 100 多米,岩性为一套冲洪积黄褐色砂卵石、砂砾石、泥砾夹薄层粉细砂及砂粘土。往西颗粒逐渐变细,层次增多,颜色渐变深,至桃花、章盖营乡一带为一套冲湖积黄绿色、棕色砂与粘土含卵砂砾石互层。东北部近ft地带,埋藏于 150m 以下,为ft麓相棕褐色、黄褐色泥砾、砂粘土夹 砂砾石,泥砾层多由分选差的次棱角卵石与暗棕色粘土混杂。地层向南倾伏,随着远离ft 体、颗粒渐变细,分选性渐好,层次增多,至八拜一带,与东部物源相交,成为一体。最大揭露厚度 111.70m,与下伏中上新统不整合接触。 中更新统(Q2) 中更新统分布广,厚度大,而且相变分带规律明显。ft前到湖盆中心,由湖滨相或三角洲相逐渐过渡为浅湖相、

文档评论(0)

199****804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相信自己,相信明天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