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排木鼓舞:文化自信与传承坚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反排木鼓舞:文化自信与传承坚守 随着时代开展,反排木鼓舞逐渐成为贵州苗族的文化符号表征。 作者供图 为培养地方乡土人才,反排村非遗传承人经常组织青少年学习苗 族歌舞,现在村里大局部年轻人都能跳木鼓舞。张强摄 【守望家园】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的祭祀性民间舞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工程,主要流传于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贵州台江, 是“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中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反排苗寨坐落在雷公山山脉南麓的一个半山坡上,距县城26公里。村里100%为苗族人,总人口约2090人;有10个村民 组,共413户。全村四面环山,村后山有斗牛场,节庆时村民在 这里斗牛;不远处的起鼓山,是举行祭祖仪式的场所;离村子约 一公里处,有一个岩石洞,里面存放着木鼓,一般不许外来人入 洞参观。 1956年,由全国人大组织、著名人类学家吴泽霖带着的“贵州湖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赴台江调查,该组成员、中央 民族歌舞团的芦笙演奏员余富文(丹寨县排调镇麻鸟苗寨人)入 寨调查时发现了反排木鼓舞,认为这一舞蹈艺术形式独特。经他 推荐后,当地政府组织参加国内外展演,反排木鼓舞从此走出深 山,逐步走向世界。 寻根祭祀仪式的文化记忆 反排木鼓舞最早起源于苗族的杀牛祭祖活动“吃鼓藏”(又 称“鼓藏节”),每13年举行一次。据反排村民介绍,苗族普 遍认为祖先由枫木而生,用枫木制作成鼓,敲击它,就会唤醒祖 先的灵魂。反排的木鼓分为两种,分别代表苗族男性始祖“姜央” 和女性始祖“妹榜妹留”(即“蝴蝶妈妈”)。 反排木鼓舞的起源,在反排及周边地区传说众多。一个比拟 普遍的版本是:很久很久以前,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本住 在东方,遭到其他部落的袭击,整个氏族几乎灭亡。他的儿子勇 耶古和女儿仰妮耶古双双远逃,到了反排这个地方,过着自由自 在的生活。他们听了蝉鸣就学蝉歌;看见虫子在水中盘旋,也学 着虫子转圈;看到蜜蜂飞舞,就学会了蜜蜂的舞蹈。有一天,他 们听到啄木鸟啄击一棵枫树发出“笃-笃-笃”的声音,节奏明快, 清脆悦耳。他们循声而去,发现这棵树原来是空心的,敲击它会 产生共鸣的声音。于是他们将树砍倒,剥皮后,两端蒙上牛皮, 制作成一个木鼓,作为舞蹈时的打击乐器。反排木鼓舞由此诞生。 延续从民间文化到地方名片 反排木鼓舞源起的背后有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深厚的文化 内涵,它的动作语汇、舞蹈节律与象征意义都与当地的生态环境、 文化认知和族群历史密不可分。过去,反排木鼓舞遵从严格的仪 式禁忌,只出现在祭祀场合;现在,随着文化生态的改变,反排 木鼓舞早已突破了仪式场景对它的限制,更多地承当起今人赋予 的“传播文化”“打造地方名片”等功能。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排木鼓舞进京表演,之后多年间参 与不同地域、范围的调演和展演屡次,扩大了它的知名度;1986 年,反排木鼓舞在贵阳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获得赞誉,由此名声大噪,逐渐由乡间活生生的仪式文化场景走 向了世界,逐渐成为贵州苗族的文化符号表征。 对于反排木鼓舞的保护,近年来黔东南州和台江县先后出台 了保护条例和一系列措施,如:地方政府财政单独划拨保护经费; 建立传承人档案,提供生活补贴;传承人办班授课,纳入当地中 小学乡土课程;建立数据库,不断充实普查信息;每5年举办一 次全县参与的大型比赛活动等。这些措施可有效增强对反排木鼓 舞的保护,提高苗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自豪感。 近年来,反排村及周边村寨自发形成了多支民间木鼓舞表演 队,频频出现于国内的文化旅游表演市场与体育舞蹈竞赛活动。 木鼓舞为传承人们带来了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和尊严感,也带来了 收入,多种合力客观上促进了反排木鼓舞的传承和延续。2013 年,反排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的苗族芦笙制 作技艺与苗族多声部情歌(国家级非遗)也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代表性名片,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名片、符号与开发活动,为当地人带来了文化自信。以 前他们认为出自深山老林的“木鼓舞很土,拿不出手”,现在反 排木鼓舞上了中央电视台“春晚”,进了高校课堂,参加了各种 大赛,村民们的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开展时代变迁催生文化再造 回望反排木鼓舞的传承开展历程,它如今的艺术风格和传承 模式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局面。 目前,反排木鼓舞的保护与传承呈现四种样貌:一是反排村 里自行传承的原生派;二是反排木鼓舞演出队及周边村寨演出队 “老带新”的市场派;三是地方政府参与主导和培养的保护派; 四是各舞蹈院校课堂提炼和改编的专业派。这些派别的表演风格 和传承方式都各有不同,都是对反排木鼓舞不同途径的创造与发 展,表达了民间舞蹈艺术的文化变迁与文化再造。 自1950年代被政府开掘并四处表演后,反排木鼓舞经历了 文化表演、文化商品和文化再造几个阶段。反排木鼓舞由原来的 祭祀仪

文档评论(0)

182****669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1606705700005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