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研究生教育历史演变和
创新的几点认识
;(一)、引言
(二)、各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变
(三)、影响新世纪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社会思潮
(四)、对当代研究生创新教育几个问题的认识;(一)、引言;3. 早期的博士生培养起源于 12 世纪上半叶法国的巴黎大学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 现代意义的博士生培养产生于 19 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 当代博士生培养的主流模式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它结合德国和英、法的经验,把学术研究与国家及社会发展需要相融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中就有 “博士” 的称谓(一种对教师的尊称),但从没有形成博士生教育。 1912 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大学令》中,才第一次规定可成立大学院,招收大学各科毕业生,从事研究,著述,并授以学位。 1935 年颁发第一个《学位授予法》,新中国建立前仅授予硕士学位 230 人,未授予过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1978 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才有了蓬勃发展,初步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和学位制度。;5. 目前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二)、各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变 1. 13~18 世纪的萌芽阶段(法国、英国);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帕多瓦大学最古老的庭院;伽里略;哈维;维萨里;拿破仑;巴黎理工学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世纪现代意义上研究生教育的诞生(德国);洪堡柏林大学;洪堡;纽曼;意义:;3. 20 世纪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打破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实行导师与学科指导小组相结合指导博士生的制度,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发挥集体智慧。
打破了研究生不注册,缺乏管理,难于大规模培养的传统,创立研究生院制度,使教授个体的培养管理转化成为有组织的管理,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制度化。;4. 两种主要演进模式的哲学理论基础; 知识本位的认识论哲学认为:大学在传授知识、完善理智的基础上,应着重学术研究与创造知识。科学研究是大学???主要职能,学术探求只是为了知识本身的发展,与社会及人的功利无关。
社会本位的政治论哲学认为:大学在传授知识、完善理智的基础上,需要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才是大学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的根本目的。
对我国的影响,北大和清华。
;蔡元培;梅贻琦; 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以后产生的五种思潮,始终深刻影响着各国的研究生教育。
1. 知识经济论思潮; 社会的知识化程度,生产者知识素质的高低,以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成为现实生产力
过程,都与社会教育发达程度及人才的质量密切相关。
教育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基础,具有先导和全局的地位。
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教育是整个社会前进的基础。;2. 国家发展论思潮 ;3. 教育民主论思潮 ;博克校长;基辛格;里根;4. 人力资本论思潮 ;舒尔茨;5. 教育国际化思潮 ;(四)、对当代研究生创新教育几个问题的认识1. 对创新教育概念的认识 ;2.? 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几个基本弱点 ;3.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 ; 普通人文教育
在西方中世纪是七艺
文法(拉丁文)、修辞、逻辑、几何、算术、天文、音乐
在中国孔子时代以来是六艺
诗(诗经,文学)、书(尚书,政治)、礼(礼记,道德)乐(乐经,美学)、易(易经,哲学)、春秋(春秋,历史)
;孔子行教图_吴道子;孔子明代画; 工业经济社会,核心要素是资本
对应学科的分化
大学演化为以科学教育为主的专业教育(从19世纪初德
国、法国大学开始)
培养社会各领域的专业人才
教育的工具理性和功利化的观念突出出来
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马尔库塞; 知识经济社会,核心要素是知识
对应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出现单一学科解决不了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中的综合性问题以及人的综合性问题
大学则从科学与人文的分科教育,走向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更深刻的是:人们成功的关键已不再是拥有知识信息的数量,而在于对这些信息处理及应用的综合创新能力; 科学与人文两种教育的结合,有助于这种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解决综合性的复杂问题
全面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能力提高,而且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摆脱功利主义对人思想的束缚,为从根本上激发人的创造性奠定基础
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素质人才即创新教育,就是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