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病原生物学-教程-ppt课件第十九章-病毒的基本性状.ppt

病原生物学-教程-ppt课件第十九章-病毒的基本性状.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病毒的干扰现象 病毒之间的干扰现象能够阻止、中断发病,也可以使感染终止,导致宿主康复。 构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在预防病毒性疾病的疫苗应用时,应注意避免同时使用有干扰现象的两种病毒疫苗,以防止降低免疫效果;当机体正患病毒性疾病时应暂停接种。 第四节 病毒的异常增殖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时,并非所有的病毒成分都能组装成完整的病毒体,常有异常增殖。 第四节 病毒的异常增殖 一、顿挫感染: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原料、能量,则病毒不能复制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 不能为病毒复制提供必要条件的细胞称为非容纳细胞。 非容纳细胞对另一种病毒可能成为容纳细胞。 病毒在非容纳细胞内呈顿挫感染,而在另一些细胞内则可能增殖,造成感染。 第四节 病毒的异常增殖 二、缺陷病毒: 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但当与另一种病毒共同培养时,若后者能为前者提供所缺乏的物质,就能使缺陷病毒完成正常的增殖,这种有辅助作用的病毒被称为辅助病毒。 在同一病毒株中混有缺陷病毒,当与完整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完整病毒的增殖受到抑制的现象叫自身干扰现象,发挥干扰作用的缺陷病毒称为缺陷干扰颗粒(DIP)。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灭活的病毒仍能保留其他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干扰现象等。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 (一)温度 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0℃以下的温度,特别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氮温度(—196℃)下,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 大多数病毒50℃~60℃、3分钟即被灭活。 热对病毒的灭活作用,主要是使病毒衣壳蛋白变性和病毒包膜的糖蛋白刺突发生变化,阻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 热也能破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使病毒不能脱壳。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 (二)pH 大多数病毒在pH5~9的范围内比较稳定,而在pH5.0以下或pH9.0以上迅速灭活,但不同病毒对pH的耐受能力有很大不同。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 (三)射线和紫外线 r线、X线和紫外线都能使病毒灭活。 射线引起核苷酸链发生致死性断裂;紫外线是引起病毒的多核苷酸形成双聚体(如胸腺核苷与尿核苷),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导致病毒失活。 但有些病毒经紫外线灭活后,若再用可见光照射,因激活酶的原因,可使灭活的病毒复活,故不宜用紫外线来制备灭活病毒疫苗。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二、化学因素 病毒对化学因素的抵抗力一般较细菌强,可能是病毒缺乏酶类的原故。 (一)脂溶剂 病毒的包膜含脂质成分,易被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溶解。因此,包膜病毒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即被胆汁破坏。 乙醚在脂溶剂中对病毒包膜具有最大的破坏作用,所以乙醚灭活试验可鉴别有包膜和无包膜病毒。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二、化学因素 (二)酚类 酚类及其衍生物为蛋白变性剂,故可作为病毒的消毒剂。 (三)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 病毒对这些化学物质都很敏感。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二、化学因素 (四)抗生素与中草药 现在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抑制作用,但可以抑制待检标本中的细菌,有利于分离病毒。 近年来研究证明,有些中草药如板蓝根、大青叶、大黄、黄芪和七叶一枝花等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六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 一、基因突变 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常发生基因组中碱基序列的置换、缺失或插入,引起基因突变,其自发突变率为10-6~10-8,用物理因素(如紫外线或r射线)或化学因素(如亚硝基胍)处理病毒时,也可诱发突变,提高突变率。 第六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 一、基因突变 由基因突变产生的病毒表型性状改变的毒株为突变株( mutant),突变株可呈多种表型,如病毒空斑或痘斑的大小、病毒颗粒形态、抗原性、宿主范围、营养要求、细胞病变以及致病性的改变等。 采用的突变株是从自然界分离的,或是用理化因子诱变而获得的,其中最常见并有实际意义的是条件致死性突变株等。 第六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 1.条件致死性突变株 只能在某种条件下增殖,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则不能增殖的病毒株,如温度敏感性突变株(ts)在28~35℃条件下可增殖(称容许性温度),而在37~40℃条件下不能增殖(称非容许性温度)。 第六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 1.条件致死性突变株 ts株可来源于基因任何部位的改变,产生各种各样的ts突变株,典型ts株的基因所编码的酶蛋白或结构蛋白质,在较高温度下( 36~41℃)失去功能,故病毒不能增殖。 ts突变株常具有减低毒力而保持其免疫原性

文档评论(0)

sssskl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简简单单 落落大方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