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数字出版研究综述2008.docVIP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数字出版研究综述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引 言 毋庸置疑,出版一直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20世纪70年代,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情报学教授F.W.Lancaster看到电子情报系统在谍报部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之后,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无纸社会”论点。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互联网从单纯的学术交流网络演进为颇受欢迎的商业和大众传播网络,许多研究者意识到出版业面临所谓“范式的转变”(paradigm shift) 参见Douglas M. Eisenhart. Publish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 New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Era. Westport: Quorum Books, 参见Douglas M. Eisenhart. Publish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 New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Era. Westport: Quorum Books, 1994: P15 ; 欧盟DGⅧ/E的项目报告The Content Challenge: Electronic Publishing and the New Content Industries 很难有非常完整的数据来说明出版业在数字化道路上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只有一些零星的材料和数字透露出这幅不断变幻的数字出版图景的一鳞半爪,如:截至2006年底,中国电子图书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模. [2007-5-29]. /GB/48604/48621/5749019.html,其中北大方正电子图书出版总量即达14.8万种,收入5000多万元;美国仅电子书批发额来看,2008年一季度是2002年同期的6.5倍,达到1000万美元 仅为美国12-15家大众出版商的数据;零售额大约为批发额的2倍。参见:/doc_library/industrystats.htm. 韩国和日本的数字也转引自此网页。;2006年与上年相比,韩国电子书销售额从5900万美元上升至1.44亿美元;2006年日本通过手机平台销售的电子书即达8200万美元;澳大利亚出版业网络业务方面的收入从200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模. [2007-5-29]. /GB/48604/48621/5749019.html 仅为美国12-15家大众出版商的数据;零售额大约为批发额的2倍。参见:/doc_library/industrystats.htm. 韩国和日本的数字也转引自此网页。 Ibis World Industry Report. Book and other publishing in Australia. Sydney, Ibis World Pty, 2006. 数字技术对出版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涵盖出版观念、产业逻辑、业务模式、组织结构和产成品的各个方面与环节。而作为产业终端的读者似乎在很短时间内就适应了这种变化。我国于2007年8月至2008年初进行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但是并不能就此认为数字出版是“步调一致向前进”的盛世景象。应该看到,出版业在数字化进程中充满了游移、不平衡和不确定性……首先,不同国家的数字出版发展是不平衡的。如调查表明74%的新加坡出版商从事电子出版,印度只有35%从事电子出版(Ramiah,2006);针对马来西亚主要学术出版机构和科学家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该国学术期刊很少同时出版电子版本,而且大多数作者和读者对网络学术期刊的态度也不积极(Zakaria,2006);拉丁美洲自1997年巴西科学电子图书馆在线(SciELO,Scientific Electronic Library Online)建成以来,开放存取出版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开放存取出版的质量控制、显示度、可发现度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然面临严重问题,等等。其次,出版业内部的数字化进程也有很大差异。包括学术出版在内的专业出版是最早数字化的,迄今为止其数字化发展也最为成功;教育出版领域的数字化尽管有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英国培生集团这样的先行者,但是从整体来看,由于教科书和教辅出版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所以难免尾大不掉,很难迅速实现完全的数字化出版;大众出版从技术上来说最容易实现数字出版,但是前进步伐最小,因为这一领域版权保护与读者规模之间仍有解不开的死结。此外,出版与科研和科学交流活动、出版与教育系统和教学活动的相互结合与渗透方式都处在不断演进过程之中,这使得教育出版和学术出版的边界日趋模糊;更遑论

文档评论(0)

Kiw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想要做一只kiwi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