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金克木《国文教员》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

文学类文本金克木《国文教员》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文本一:国文教员金克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文本一: 国文教员 金克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 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 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 (二)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 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 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 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 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 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 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 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 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 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 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 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 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 立即下课。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 古今文白全有。 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 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 古今文白全有。 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 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 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 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 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 :“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 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 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 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 我在家念的《论 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 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 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 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 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的还是 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 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 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的还是 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 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 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 : “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 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 巨然等名字, 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 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 巨然等名字, 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 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 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勺。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 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勺。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 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 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 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 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 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 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

文档评论(0)

我是大神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