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二十页。 诊断与鉴别诊断 登革热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夏秋雨季大量高热病例时应想到本病例。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高热、骨关节及肌肉疼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下降,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 PLT下降,最低可达13×109/L; 脑型,CSF为无菌性改变。 血清学检查:IgM可早期诊断,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可确诊。 病原学检查 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二十页。 诊断与鉴别诊断 登革热诊断标准 1、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或15d内去过流行区,发病前5~9d 曾有被蚊虫叮咬史。 2、突然起病,畏寒、发热 (24~36h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3、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4、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二十页。 登革热诊断标准 5、表浅淋巴结肿大。 6、皮疹:于病程5~7d 出现为多样性皮疹( 麻疹样皮彦、猩红热样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d~5d。 7、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8、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d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 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二十页。 登革热病例类型 疑似病例:具备上述1、2和3,加上4-8之一以上者。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 加末梢血检查: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 (登革热流行已确定) 。 或再加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 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二十页。 登革热病例类型 实验确诊病例: 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加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中分离到DV或检测到DV抗原。三项中的任一项。 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二十页。 登革热病例类型 登革出血热:登革热确诊病例加 多器官大量出血。 肝肿大。 血红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登革体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加 伴有休克。 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二十页。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登革热:流感、麻疹、猩红热。 2、登革出血热:钩体病、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 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二十页。 (七)治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一般治疗; 预防性治疗(预防出血、休克出现) 。 第七十页,共一百二十页。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 基孔肯雅热 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Swahili土语,形容病人因关节疼痛而弯曲的特征体态 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 1952年 首次爆发于坦桑尼亚南部尼瓦拉州 二十世纪60年代 东移至东南亚地区 在印度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二十页。 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直径约6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 只有1个血清型 可分3个基因型: 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和亚洲型 病毒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 基孔肯雅病毒 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二十页。 CHIKV结构 图中小圆颗粒为基孔肯雅病毒 (Justin Jang-Hann,新加坡国立大学) 最外层主要为E1和E2两种跨膜蛋白 中间为脂质层 内层为衣壳蛋白包裹的核酸 多层次的分子组成有效地保护了病毒RNA 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二十页。 基孔肯雅病毒理化特点 不耐酸、不耐热 58℃以上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均可杀灭病毒 紫外照射也可杀灭病毒。 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二十页。 流行概况-1 1956-1970代整个非洲都发生过流行。 1958年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周边流行广泛 1966-1976年: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均有发生 近20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