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心理卫生
概 述
世卫组织于1966年提出健康新概念;当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世卫组织1977年报告,发达国家幼儿及学龄期儿童心理障碍发生率5%~15%,并且逐步上升,我国1981—1984年北京、上海、南京、沈阳等地调查,幼儿、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障碍发生率也占11.1%~15.6%。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1、缺乏母爱,母子分离,家庭不和。
2、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造成儿童压力;现代生活方式增加了儿童发育中的紧张因素。
3、父母在生活上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纵,而人格教育又欠缺,使儿童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差,情绪和行为障碍及各种心理疾病显著增加。
躯体因素:
儿童心理卫生的目标
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儿童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自幼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成为心身健康的社会成员。
主要任务: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
指导教养员培养儿童积极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早期发现儿童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便由专业人员进行早期矫治。
配合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
早期经验与心理健康
依恋的产生与发展
促进儿童健康地发展依恋
母子分离:焦虑→悲哀或淡漠
入托:初期→分离与新环境的适应
双重压力 →在新环境获得安全感
而愉悦,反之胆小、恐惧、呆板
婴儿期心理卫生
婴儿气质类型
困难抚养型:约占10%
容易抚养型:约占75%
发动缓慢型:约占15%
中间偏易型
中间偏难型
幼儿期心理卫生
一、言语发育障碍
口吃:发生率2%~4%,多在2~5岁,注意与生理性口吃区别
言语发育迟缓:2岁仍不会说任何字,3岁仍不会说任何简单句。注意孤独症
二、情绪发育障碍:焦虑症、恐怖症
孤独症
也称自闭症,于1943年由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家Leo Kanner首先描述,目前病因仍不明了。
主要临床表现:语言障碍、社会交流障碍、狭隘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
早期诊断,早期干预:2~7岁是窗口期
1.语言障碍:是就诊的主要原因,通常 在两三岁时仍不会说话,语言缺乏交流性质,表现为无意义语言。
2.社会交流障碍: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儿童喜欢独自玩耍而不愿或不懂得如何与小朋友一起玩,不能参加合作性游戏,通常不怕陌生人。
3.狭隘兴趣和刻板行为:转圈、玩开关。
4.智力异常:70%智力落后,20%智力正常,10%智力超常。
5.感觉异常:对某些声音、图像、物品特别恐惧或喜好,喜好用特殊方式注视某些物品。
6.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较为明显,常常成为被家长关注的注意问题。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卫生
一、行为问题:
1.吮指、咬指甲:3岁以后此行为习惯应 逐渐消失,长期存在应予以纠正。
2.遗尿症:多数为功能性的,多在5~6岁儿童中发生率最高,男孩比女孩多一倍。
3.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定。多发生于6~10岁儿童,发生率约为5%~8%,男孩明显多于女孩。
二、不良性格的形成
性格的概念:是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表现了人对现实的态度,并且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中。
3~6岁是性格的形成期,7~17岁是性格定形期,至中青年为性格的成熟期。
性格的分类
按照儿童心理活动倾向
按照儿童个体独立性
内倾型
外倾型
→
→
独立型
顺从型
→
→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1.遗传素质:只是形成性格的一种生理条 件,性格不是遗传的。
2.气质特点: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3.生理因素:甲亢
4.家庭影响:对最初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
5.社会环境:社会风尚、幼儿园或学校的环境、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态度。
教育态度与儿童性格形成的关系
民主型
严厉型
溺爱型
保护型
大胆、善于与人交往、协作好
缺乏自尊、自信、顽固
任性、爱发脾气、情绪不稳定
依赖、缺乏社会交往能力
儿童的性格
父母教育态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