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兴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兴衰   如今提起糯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用糯米酿造的甜酒和各种名牌的黄酒,还有元宵节的汤圆和端午节的粽子,以及各式各样用糯米制作的糕、糰、糍、饼、粥等点心。至于糯米伴随着中国人走过几千年漫长光芒的道路,在中华饮食文化历史中作出的丰富多采的奉献,占有独特的地位,更还有其他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用处,恐怕如今知道的人已不多了。这是因为如今糯米的处境和地位已不断下降,今非昔比。但是我们相信,糯米会有东山再起的开展前景。一,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形成近五十余年来大量的考古开掘说明,中国的水稻栽培起源于距今约万年前的长江流域,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水稻已经陆续北上进入黄河流域。中国文字的创造起源于黄河流域,有关水稻的文字记载也首先见诸商周时期。如?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烝畀祖妣。〞醴即是用稌米酿的甜酒。古代黄河流域也称稻为稌,那时的稌或稻,主要都指糯稻〔详后〕。?诗经?里还有?小雅·甫田?、?唐风·鸨羽?、?豳风·七月?、?小雅·白华?、?鲁颂·闷宫?等章,都有咏稻稌的诗句。需要指出的是,?诗经?及其他古籍所记的“稻〞词,主要是指糯稻米,不是如今我们日常吃的非糯的籼米或粳米。古代非糯的籼稻或粳稻的栽培要比糯稻为少。这要从稻词的来源说起,水稻既然是自南向北传播,稻词自然是从南方带去,其语音也不是北方的夏言。最早的稻词见诸?春秋·襄公五年:会吴于善缓。〞?谷梁传?:“吴谓善,伊;谓稻,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缓〞〔nuan,同暖〕和“糯〞〔nu)是双声的音转。秦灭楚越后,少局部越人东渡去了日本,同时带去水稻栽培技术,是日本有水稻之始。日语称水稻为“ィネ〞,即是“善缓〞音的保存。?说文?:“稬〔即糯〕,沛国谓稻,糯。〞沛国在今安徽宿县一带,春秋时属吴国,吴和越语言风俗一样,吴越人就是以糯米为主食的,所以由吴越人带到日本的也是糯稻。“越〞本来是国名,其族属“闽〞〔蛇图腾,龙的前身动物之一〕,但是后世习惯于以越为族称。战国以后,又出现“百越〞的称呼,是泛指古代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的居民。百越族自秦汉后陆续向西南贵州、广西、云南、及泰、缅、老挝等地迁徙,他们仍保存以糯稻为主食的习惯,并非是他们迁到这些地方以后才改以糯米为主食。日本学者常常到现今云南少数民族〔如彝族、侗族等〕地区进展风俗民情调查,以之与日本民间的风俗民情相对照,发现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过年时,家家都要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石臼里,用木杵反复舂软,做成年糕吃;又如侗族一种特殊的糯米加工方式,称“糄〞〔bian〕米的,在日本也同样有,日文也作“糄〞。可见糯稻栽培圈在历史上的范围是东亚从西南向东北横跨两河流域,直到日本九州,要远比如今为大。“糯稻栽培圏〞是就农业消费的角度命名的,假设从饮食文化的角度看,称之为“糯米饮食文化圏〞更为贴切〔详后〕。黄河流域几千年来的气候变化一直是向着干旱化的方向开展,随着气候的转旱,雨水减少,河流湖泊逐漸干涸,水稻的种植面积也不断缩小,旱地的小麦取而代之,并迅速开展,所以今天北方人过新年以包饺子吃为主,但还保存元宵节吃汤圆的传统,糯米食品远不及南方繁多了。唐朝是南北稻麦消费的转折点,因为唐朝以后南方的稻作农业蒸蒸日上,赶超北方,唐王朝及此后历代王朝都依赖运河漕运大米到长安、洛阳。唐玄宗〔713~755〕在端午节宴群臣诗云“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官宴雅臣。…〞[1]笔者查检?全唐诗?,共得咏稻诗263首,另咏粽诗7首,咏麦诗253首,通过诗歌也可以窥见稻麦消长的一斑。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北宋首都开封的城里各式各样的丰富点心,种类非常繁多,但是提到的糯米食品只有端午的粽子、春社、秋社及重午、重九的社糕,还有最热闹的马行街铺席供给的糍团、团子等数种。而南宋首都临安〔杭州〕记录的糯米点心,琳琅滿目,有丰糖糕、乳糕、镜面糕、重阳糕、枣糕、拍花糕、糖蜜糕、裹蒸粽子、栗粽、巧粽、金铤裹蒸茭粽、蒸糍、元子、汤团…等数十种之多[2]。如今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保存的饮糯米酒和吃各种糯米食品的风俗,远较汉族地区为丰富多采,这些吃法还吸引外地人成为旅游品味的工程,如傣族的竹筒饭〔又称香竹饭〕,用糯米泡在香竹筒里,在火灰中焐熟,劈开后食用,柔软香甜,是待客佳品,被称作“傣族风味〞。海南黎族、台湾高山族等也都有做竹筒饭的传统爱好。可是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和江南一带到处都有竹类生长,为什么如今少见做竹筒饭?这是因为如今的两湖和江南一带的糯米栽培面积急速减少,日常饭食不是糯米之故。唐诗和晋代文献如周处?风土记?里都有用竹筒做粽子的记载,其道理同竹筒饭一样。如今我们日常生活里接触到的糯米食品,已经越来越少,苏州的糕点老工人还知道糯米点心有近千来种之多,实际上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如今已失传不会制作了。麦当劳和

文档评论(0)

lisailp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