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茶馆.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7课《茶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2.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 3.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了解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点】 1.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 2.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对话的潜台词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茶馆之风,风靡中华而历久不衰。应该说,芸芸众生聚集茶馆,是因为茶馆是一处最具平民性的公共娱乐场所。在茶馆中,文人墨客,清茶一杯,谈风论雅;芸芸众生,一杯在手,海阔天空。自古以来,它既是平民大众纵横议论之所:又是三教九流汇集之地。道听途说,市井传闻,谈天说地,家事国事,为八方信息汇集之地,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人们坐在茶馆除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受到平民文化的熏陶而有利于人情练达。时至改革开放的今日,神州大地的茶馆、茶楼又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茶客日益增多,这再次说明了平民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同时,新时代的新的茶馆文化也正在形成、发展。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去领略这大茶馆里的小社会。 二、作者简介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老舍的相关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第八册的附文《老舍自传》,明确有关要点: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有 “语言大师”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话剧《茶馆》、《龙须沟》。 三、三幕话剧《茶馆》简介 1.学生根据预习说说对话剧《茶馆》剧情的了解。 2.教师介绍要点。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第一幕,即本文节选部分。 第二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这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们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生命财产 随时受到威胁,王利发在茶馆被人霸占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评和诅咒了这样的社会,表明旧中国注定要灭亡的命运。剧中通过康大力等人投奔西山解放区的描写,暗示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本剧是旧社会的一曲葬歌,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不懂的字词。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你对文中哪几个人物印象较深?为什么? 3.写了哪些事件? 4.这些事件涉及到中国的哪些社会现实?作者写这些事有什么用意?

文档评论(0)

152****82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