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心理学对管理行为的启示(经济学论文资料).doc

孤独心理学对管理行为的启示(经济学论文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孤独心理学对管理行为的启示(经济学论文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医学心理学”中“心理学试题/课件”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6782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孤独心理学对管理行为的启示 2 一、孤独心理学理论 2 二、孤独的产生 4 1.个体因素 4 三、孤独心理学对管理行为的启示 4 文2:逆反心理回避心理孤独心理焦虑心理 7 一、逆反心理 7 二、回避心理 8 三、孤独心理 9 四、焦虑心理 10 参考文摘引言: 11 原创性声明(模板) 12 文章致谢(模板) 12 正文 孤独心理学对管理行为的启示(经济学论文资料) 文1:孤独心理学对管理行为的启示 尼采说过:“啊,孤独,你是我的家乡”,“我孤独啊!你配吗?” 尼采是位大哲人,所以他以特有的方式告诫世人不要轻易妄称孤独。而事实上作为一种不良情绪,人总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孤独。日本心理医生箱崎总一在其《孤独心理学》一书中以个体在生活上的感受来说明孤独是如何产生的,并试图更进一步提倡孤独的复活法和以孤独为原动力走上强壮的人生之道的方法。箱崎总一更为关注的是个体如何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来走出孤独,而在当代社会,人同组织的关系日益密切,现代人大多数时间是在各种组织中度过的,孤独作为影响组织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组织的管理者的重视。 一、孤独心理学理论 所谓的孤独,是由人与人的往来体会中产生出来的,也是我们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所感受到的东西。当人认为自己是孤独时,那就是她处于想和他人接触、交往的状态中。 孤独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自感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不满状态下的颓丧情绪,从本质上讲,人有拒绝孤独的渴望。 1.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心理学家沙赫特(,1959)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探讨处于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 研究者先将被试者分为高恐惧组和低恐惧组,在高恐惧组条件下,研究者告诉被试者,他们将参加一项电击实验,电击会很厉害,很痛,但不会留下永久性伤害,而且这项研究是为了获取有关人类发展的某些有用的资料;在低恐惧组条件下,被试者被告知,电击时只是有点痛,感觉有些轻微的震动,不会有任何伤害性后果。然后,在被试者等待接受电击的时间里,研究者逐个询问他们,是愿意独自等待,还是想与其他人一起等待。 结果显示:高恐惧组选择愿意与别人待在一起的比例为%,无所谓的占%。低恐惧组选择愿意与别人待在一起的比例为33%,无所谓的占60%。试验告诉我们,在恐惧或紧张的状态下人们更倾向于与别人人呆在一起以降低紧张感。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时会导致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而处于低恐惧的情况下,这种合群的需要并不那么强烈。可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2.亲和力倾向源于人的本能,是人类生来俱有的一种本能。 沙赫特还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将5名自愿做实验者分别隔离在不同的5间屋子里,在提供住宿相同的情况下,使其与外界隔绝。结果坚持时间最短的仅有20分钟,而坚持时间最长的是8天8夜。被隔离者都感到孤独,难受,心理紧张。这种紧张缘于对亲和力的需要。 亲和力倾向来自人类的与生俱来的本能,人类比较喜好合群,组织家庭,建立各种社会组织,便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孤独,会使他们恐惧;离群,会使他们产生紧张心理,长久的隔离,更会使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异,成为不正常的人或在精神上出现毛病。出于这种本能,人类之间相互亲近,其目的也是为了共同生存下去。 1958年F.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提出,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平衡彼此的态度与对某事件的态度来维持其相符一致,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态度改变降低因与他人不一致而导致的紧张。例如,当你得知你的某个观点被他人所反对时,你一定会觉得很沮丧,同时会有一种恐惧感,可是,如果这时你知道与你持同样观点的不止你一人,你就又会感到减轻了恐惧感,得到了安全感。 二、孤独的产生 1.个体因素 由于遗传、家庭环境、个体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经历不同,个体对环境所产生的紧张感明显不同。 2.物理环境因素 沙赫特试验告诉我们,封闭的环境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沙赫特总结了有关报告,指出:孤独所产生的痛苦程度与孤独的时间不是线性关系。在一段时间内,由孤独所产生的痛苦增加了,但不久就开始下降,长时间的孤独,个体就进入类似精神分裂症的冷漠状态,这时个体没有情感,对环境不作任何反映。 3.社会环境因素 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许多员工由于自身能力和人际沟通存在问题, 自然会产生产生孤独的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zbalala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深圳市巴啦啦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FCP2R7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