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白乳菇生理活性物质的提取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docxVIP

绒白乳菇生理活性物质的提取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绒白乳菇生理活性物质的提取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临床上大量的化学药物治疗对人体的副作用很大,而天然药物具有作用温和、低毒、副作用小等药理特性,天然产物成分的提取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先后对绒白乳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绒白乳菇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和药理特性,以期为抗癌、抗衰老等临床药物的研制提供新的配方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绒白乳菇;活性物质;提取方法;药理特性   中图分类号r28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9)13-0061-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progressonextractionandpharmacologicalactionofphysiologicalactivesubstancesfromlactariusvellereus   xuxiu-nidongyun-yunyuxiao-fenliuyue-qin*   (schooloflifesciences,yan′anuniversity,yan′anshaanxi716000)   abstractalargenumberofclinicalchemicaldrugshavegreatsideeffectsonhumanbody,andnaturaldrugshavemildaction,lowtoxicity,smallsideeffectsandotherpharmacologicalproperties,theextractionofnaturalproductcomponentshasreceivedmoreandmoreattention.atpresent,hispaper,theextractionmethodsandpharmacologicalpropertiesoftheactivesubstancesfromlactariusvellereuswerereviewed,inordertoprovidenewformulationsforthedevelopmentofanti-cancer,anti-agingandotherclinicaldrugs.   keywordslactariusvellereus;activesubstance;extractionmethod;pharmacologicalproperty   真菌絨白乳菇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红菇科、乳菇属,主要生于阔叶林内地上,分布于陕西、云南、四川等地区,其菌丝常伸入栎属植物的根皮层细胞间形成共生的外生菌根;收录于《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具有追风、散寒、舒筋、活络等功能,为“舒筋丸”原料之一。目前,已经从绒白乳菇子实体中分离出倍半萜类、多糖类、生物碱类等许多化学成分。其中,乳菇属真菌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倍半萜[1],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等药理作用[2];而关于色烯类、兹醇、牻牛儿酚类等理化性质的研究报道还很少见。   绒白乳菇的浸提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很小,但其有明显的抑菌等作用。冯建明等[3]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绒白乳菇内鹅膏毒肽类和鬼笔毒肽类的含量,结果未测出毒素;但是绒白乳菇发酵液的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和常见食品污染微生物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4]。   1绒白乳菇中的活性物质   1.1倍半萜物质   1.1.1lactarane型。该类型广泛地存在于大多数乳菇属真菌中,为乳菇属真菌特有的倍半萜,其母核结构是五元环骈、七元环骈、五元环的乳菇烷lactarane型倍半萜,也是最常见的倍半萜。已经从绒白乳菇中提取出来的主要有4种类型,即呋喃型乳菇烷、绒白乳菇醛、内酯型乳菇烷、裂乳菇烷。   呋喃型乳菇烷:daniewski等[5]用乙醇浸提法从绒白乳菇中分离出了呋喃型乳菇烷,其是倍半萜为五元环呋喃环时的化合物。   绒白乳菇醛:绒白乳菇醛是当乳菇烷五元环开裂时形成的,是magusson等[6]在1974年首次从绒白乳菇中分离出的lactarane型倍半萜化合物。   内酯型乳菇烷:内酯型乳菇烷是当lactarane型倍半萜的五元环为五元内酯环时形成的。呋喃型乳菇烷被酶氧化可形成内酯型乳菇烷,大多乳菇因含有内酯型乳菇烷而具有起到自身防御作用的辛辣味。1974年,magusson等[6]第1次从绒白乳菇中分出该类型化合物;之后,昝立峰等[7]从绒白乳菇中离出2种该类型化合物,且其中1种为高度不饱和的倍半萜;kamo等[8]也从绒白乳菇中分到了该类型化合物。   裂乳菇烷:lacta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