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少数民族村落汉人移民的历史记忆与自我认同
摘要:龙安村作为中国西南边陲最前端的村落,是景颇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子。汉人作为这一土地上的外来移民,他们所经历的迁徙、定居以及与景颇族在长期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和结构特点的同时,亦有着一套自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事项。迁徙、垦荒、定居于此地的记忆记载于他们的族谱,也铭刻在几代人的记忆里。而在种种环境条件下,居于此的汉人群体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历史记忆,并且有着怎样的自我认同的这一问题,则生动地反映着在当今社会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族群与整个社会及世界关系的情况。
关键词:汉人移民;历史记忆;自我认同
隶属于云南省德宏州的陇川县,是我国西部边陲的多民族聚居县,主体民族为景颇族、傣族、汉族等。龙安村作為陇川县下辖陇把镇的一个边境小村,与缅甸山水相连。西汉时,龙安便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元明清时,该地陆续不断有汉族、回族等迁入,而今,它则成为景颇族与汉族等诸多民族聚居区。同时,由于当地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与生活,大量汉人移民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搬迁居住于此地。笔者重点关注特征极其明显的集中居住于龙安村通往乡镇主要道路两旁的汉一队和汉二队,其建筑以典型的四合院式土基房为主相对主干道而分为两个村民小组。通过关注当地汉人与景颇族的互动、交融,不难发现在此过程中汉人审视他人和看待自己的自我认同方式极具特点。
一、时代与历史背景…
(一)村落汉人移民背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山区居住条件实在艰难,梁河县委、县政府动员大厂乡、平山乡等5个乡镇32个队的山区群众迁往条件较好的的陇川县定居。据史料记载,梁河大厂乡山区是种植鸦片的理想基地之一,清朝中期便有大量人口从腾冲迁入梁河区种植鸦片,长达近两百年,种植的鸦片大量销往内地。1953年当地开始禁种罂粟,原土地改种粮食作物。由于此地人口稠密,山区人多地少问题十分突出,使得当地人们始终难于维持生计。为解决山区农民生存问题,当地政府决定及其与各地政府合作,把难于维持生计的农民搬迁到人烟稀少但耕地较多的陇川等地进行开垦。通过梁河县委请示,德宏州工委1964年底出台文件,得到陇川县委的积极支持。陇川县委同时成立了相应的接收安置领导小组,由各级领导干部组成,负责组织安置工作。安置工作中,首先安置村寨居住点,接着划给水田和山林地等。1960年中缅划界时,出现境外边民过境耕种中国境内上千亩田地的情况,陇川县委、政府首先决定把过境种植的水田、耕地收回划给搬迁户耕种。梁河县、腾冲县分三批搬迁至陇川县39个队,605户,人口3467人,历时两个多月安置工作结束。
(二)汉人移民的搬迁
龙安村汉一队原籍梁河县大厂区小中山村,因地处高寒山区,村寨连绵,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而解决温饱问题极为困难,于公元1965年迁移到此繁衍生息。同时也为响应党和国家开荒种地建设边疆的号召,村里十八户村民踊跃报名。随即选了杨**,邵**,许**3人为主,于农历二月初二日出发前往陇川考察住址,3人步行三天到达陇川后,在陇川县政府安排下到邦外文化站龙安地区站看土地。三人对龙安村拥有可开垦良田的广阔草地很是满意,就决定此处为首选驻地。随后,组织首批青壮年劳动力,于二月初八日从梁河县小中山启程,四天后抵达龙安寨安家,并与当地景颇族友好相处。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指化了村界,划拨了荒山林地。披荆斩棘、凿荒辟土的精神修大沟、开良田。早起晚睡连续苦战三个月,盖起茅草房。当时第一批搬迁来的有12户18人,他们组成开荒生产合作社,全社总人口70人。身份被置于意识之下,他们随生活而搬迁。
(三)汉人移民的垦荒记忆
龙安汉二村的村民,为了选择更好的环境条件生存下去,加入迁徙大军队伍,于五十年前迁移至此地。传说当时的陇川坝子有“瘴气”,很少有人愿意来。俗话说,要到陇川坝子,先把老婆嫁。但村里的17户村民依旧踊跃报名,同时,也多次派人到陇川考察地势地貌,觉得陇川适宜开垦种植农作物。于1965年农历二月初八,共有17户,75人,劳动力32人,翻山越岭,经过3天的艰苦,终于来到龙安村安营扎寨。但到了龙安之后,也面临着没有住处和食物的现实困难。当地的景颇族便把建好的牛圈借给他们住,还借出一些粮食。他们在政府帮助下分到了一些荒田及山林进行开垦。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搭建了茅草房,开辟新田地种植了一些庄稼,到秋收季节,也收获许多粮食。又到播种季节时发现开辟的田地大多是“雷响田”需靠天吃饭的困难,于是村民们决定一起修一条水渠,解决灌溉问题。1965年在龙安开荒种植水田160亩,旱地130亩,主要种植稻谷、玉米等。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发展生产种植粮食,当时粮食单产很低,自己还困难的情况下,以巨大的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一体机-柯尼卡美能达-bizhubC220说明书.pdf VIP
- BS EN 60079-32-2-2015 国外国际规范.pdf VIP
- 急诊科患者转运途中突然病情变化应急预案.pptx VIP
- G30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景家口至清水驿段扩容改造报告书.pdf VIP
- 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查房——护理问题及措施与健康指导.ppt VIP
- 零星工程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docx
- 一种比色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活菌的Cu-MOF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VIP
- 中国农业银行超柜业务及账户管理相关知识考试试卷.docx VIP
- 第三章第一节SOLAS公约 -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精品课程 ....ppt VIP
- 小学田径教学教案全集.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