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隧道岩溶预报治理监测专项施工方案
1 项目概述
中都隧道入口流程DK451+603,出口里程DK452+327,全长724m。入口在一条直线上,出口在一条半径为5500m的右偏曲线上。纵坡为单边坡,坡度为1.5‰。
中都隧道位于中都镇西侧。属峰丛地貌。地势起伏,海拔170-285m,相对高差5-115m,山势陡峭,自然坡度10°-40°。基岩裸露,坡地植被多为灌木。
主要地质为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其岩性为:浅灰色、灰色、灰白色、深灰色、厚层状至超厚层状、隐晶质结构、块状结构、硬质。垂直关节发达,大部分关节微张开,延伸远,连接性好。内部充填黄褐色黏土,方解石脉发育,岩体表面溶蚀现象发育,发育许多细小溶孔。地表岩体整体性较好,进出水段岩体较破碎。
水文地质特征:隧道区地表水以第四纪孔隙水为主,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为主要来源,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较弱。
2 隧道不利地质——岩溶
2.1 岩溶:隧道段下伏基岩为石灰岩,层状厚至极厚,基岩表层发育小型溶洞、沟壑和小型岩溶槽。 DK451+914~DK451+934段右侧30~范围内发育岩溶洼地。凹陷的长轴约为30m.和一个60m约 约 的短轴15m。270m喀斯特洼地,洼地的长轴约为70m。和一个约 约 的短轴30m。
2.2 隧道出入口发现多处岩溶形态,描述如下: 40cmDK451+610右侧坡脚发现地下溶洞1025m3。最小水量为/d; 840 m3DK451+600右侧有一个溶洞,约60m3×1.5m平方,深约30米1.5m,水位稳定,水质比较清澈,雨季水混浊。据采访,该地区下大雨时,雨水涌出,漫过地面; DK451+685右侧200m是一个小溶洞, 120mDK452+370右侧隧道出口是溶洞,入口近乎半圆形。底部宽而高, 2mS65E的坡度3m向下延伸15度。长约10m1,-2m宽约-1.5m1 -3m,高约1。2.5m洞底是一口井3m。它只供一个家庭使用。据调查,暴雨水位上升约1m.,旱季无水,井底S50W(洞外)有一小段岩溶间隙280m。方形,长边1m,井口为石灰岩,井深约1000平方米8m,水位较深
隧道穿过的山体是一块很厚的层状石灰岩,其产状向SE(线的左侧)倾斜,倾角约为30 °~ 45°。地表岩溶形态发育,下部岩溶通道较发育,是大气降水向洛江等山下降的方向。低洼处渗水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从隧道山出入口岩溶水径流情况分析,线标高以上水平、浅层较大岩溶管线基本无联系,即以垂直岩溶发育为主。总体而言,隧道区具有强烈的岩溶特征。开发区。
3 岩溶隧道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岩溶发育控制因素复杂,发育形式多样,岩溶发育不平衡、不规则,给岩溶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尤其是施工阶段的突水突泥。进步构成了巨大威胁。总结分析国内外隧道施工岩溶问题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隧道施工中的突水、突泥;
第二类:隧道施工过程中顶板溶洞充填塌陷;
第三类:隧道施工时底板塌陷。
4 喀斯特预报
4.1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原理:
“内外兼用,以内为重;长短结合,以短为重;直与直并用,以直为重;综合整合与长期预测” 。这保证了岩溶隧道的施工安全。
4.2 地面(洞外)地质调查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工作如下:
4.2.1 探明隧道线路所经地区可溶岩(石灰岩、盐岩)特别是强岩溶岩(纯石灰岩、白云岩、盐岩)的地层水平、分布范围和岩溶流体动力学特征。带来。
4.2.2 识别可溶岩大尺度断层,特别是强岩溶的产状,及其与隧道线路所经过区及邻区地表隧道轴线的关系;特别注意它们相遇的两个或多个断层(它们是侵蚀性地下水的有利通道)。
4.2.3 确定可溶岩与不溶岩接触界面的位置及其与地表隧道轴线的关系。
4.2.4 结合上述有利于岩溶发育的地层和构造位置,在大小不等的封闭凹陷中寻找大型溶洞或暗河的入口。
4.2.5 根据断层的产状或可溶性岩石与不溶性岩石界面的出现情况,利用地表地质界面法和投影公式,得到可能存在的大型溶洞、暗河、隧道的关系。
4.2.6 找出地下河出入口的位置和标高,结合可能成为地下河通道的较大断层或紧密闭合的背斜褶皱核心的位置和产状,推断地下河的大致河道,判断是否可以与隧道相遇或大致位置关系。
4.2.7 根据岩溶发育区划及隧道的相对高程和季节变化,判断可能与隧道相接的岩溶溶洞和暗河的含水量;影响水平。
4.2.8 找出隧道所在的结构体系和地表的具体结构轨迹。
上述方法定性确定了岩溶的空间分布,但该方法预测岩溶的准确性远不能满足隧道施工的具体要求,仅对具体预测的解释具有指导意义。
4.3洞内隧道掌子面岩溶探测方法
与地面(外)探测方法相比,掌子面岩溶探测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4.3.1可以看到裸露的岩体,已知条件比地面多;
4.3.2由于工作面空间小,需要探测前方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