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科: 小学道德与法治
年级:一 年 级 下 册
执教人: 张 敏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
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
现实问题——好习惯缺失,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 “养
成好习惯”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本册的核心教育主题。这里的生活,是一个
整体的视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与大自然、家人、同侪共在的好习
惯。好习惯,是一个美好自我形象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
美好自我启航。
循着这一发展阶段学生的心理亲近程度,本册的单元设计分为儿童与自我 (日常生活与学
习)、儿童与大自然、儿童与家人和伙伴。之所以把儿童与大自然的话题安排在第二单元,
是因为这一时间我国多数地区正值春天,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中的生命与成长,可谓“学逢其
时”。
在“养成好习惯”这一教育主题下,本书体现了“共在”这一核心的价值观。共在,是一种
与自己、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所在的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状态。“共
在”的观念,贯穿于整套教材中,是本套教材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渗透这一价值观,目的
是要引导孩子逐步超越自我中心、单子式个体的思维与存在方式,成为与所在世界和谐共处
的主体。
二、教材分析
向生活学习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
的书本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日
渐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向生活学习,也是本书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
向生活学习,包括生活的三个时间维度: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 教
材中有很多环节,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这
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导课的需要,也不只是因为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引导
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其中有道德价值的东西,学会将“回望”作为向生活
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使其在不知如何、不知对错时,能想一想自己过去的经验、同学的经
验,从中找到当下的出路。这是一种生活的反刍,而道德意义正是在这种反刍与回味中呈现
的。
教材中也有很多现场的活动体验,包括表演、游戏、制作等,这都是引导学生向当下生活学
习的设计。向当下的生活学习,包括着用心生活的引导,即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每一个当下,
发现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理解道德对于生活的构成性影响。 教材中还有一些设计,
主要安排在学期结束前或某个课程的结尾,引导学生规划与设计未来,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生
活的教育。未来生活是理想的代称,是经由过去与当下而连接的,是以未来作为目标,与过
去一起规定当下的存在状态。
由上可见,向过去的生活学习,服务于当下问题的解决,服务于当下儿童的道德困惑,服务
于对更美好的未来的憧憬。对儿童当下生活的指导,也不是与过去与未来割裂的,而是统一
的,是为了儿童道德意义生活的持续成长。而未来总是出现在当下的话语中,出现在对过去
的反思中。就这样,道德的意义在儿童对生活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反思、学习和向往中呈
现出来。
在活动中领悟生活是日常的,是很难完全按照计划生成的。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于
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教育和教学活动,使儿童通过所设计的活动体验而获得成长,
这是教育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性。因而,本教材通过多样的活动栏目,设计了很多现场
体验活动。作为低年段儿童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现场教育体验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
三、教学总要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
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
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