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docxVIP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李进永张大友许建权王荣道郭红刘志生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224011) 小麦赤霉病就是世界温暖干燥和半干燥地区广为出现的一种毁灭性小麦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北东部春麦区为主要小麦病害,危害十分轻微。近年来随其气候的变化,小麦赤霉病已向淮河和黄淮流域扩散拓展。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省淮南、淮北地区近年也出现较轻,通常小盛行年(病穗率50%以上,减产20%~50%)和中等盛行年(病穗率20%~40%以上,减产10%~20%)每2~3年出现一次,且几乎每年都存有轻微出现。“十五”期间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产量与“九五”较之上升4.91%,导致这一结果非常大程度上依赖于2002, 2003年连续两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等流行。赤 霉病不仅导致轻微减产,而且还大大降低小麦品质和畜肉价值,另外母舒氏麦粒所含毒素,严重影响人畜身心健康。为了搞好赤霉病预防工作,笔者融合生产实际,探索出来一套卓有成效的赤霉病预防办法,现概述如下。 病原、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1.1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就是玉蜀黍赤霉菌,属于 子囊菌亚门,子囊壳散生或聚集在病组织或其它基物表面,对寄主造成危害。赤霉病菌的生长发育需要高温、高湿的条件,菌丝体发育适温为22~28℃,最适相对湿度为80%一100%。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相似,适温为25~30"c,但子囊孢子在高湿度无水滴的情况下也可萌发,而分生孢子则必须在有水滴的条件下才萌发良好。小麦赤霉病菌寄主范围较广,包括多种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如小麦,大麦、水稻等作物及稗草、狗尾草等杂草。1.2危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出现,引发 苗腐、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危害最大。穗腐一般于小麦扬花后6~loci出现症状,最初在小穗和颖壳上呈现水渍状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展至全部小穗,穗颈或穗轴受害时, 病都呈圆形褐色或青黄色,被害处的以上部分全部枯黄而死去。在 田间高温高湿条件下颖壳边缘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发病后期病部出现黑色粒状物(病原菌的子囊壳)。受害麦粒皱缩干瘪,呈白色或粉红色霉层,从而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1.3出现规律种子、土壤,多种作物的根茬和秸秆等都 是小麦赤霉病菌的侵染源。在江苏地区稻桩、棉花杆等带菌 率为低超过20%~60%,病菌以菌丝体形式躲藏在这些残体上越冬,翌年3~4月已经开始产生子囊壳,为小麦赤霉病菌主要的初侵染源。通常于小麦发芽扬花前后明朗并放射治疗子囊孢子,筹钱风雨传播,蔓延扩散,落到小麦花器上腐生后产生分生孢子,并多次侵染小穗,约5~7d后导致穗腐并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又可以产生子囊壳及子囊孢子。麦收完结病菌又以腐生方式在植物残体上越夏或稳步侵染其它宿主,沦为翌年主要的赤霉病菌侵染源。存有病的种子和土 壤表层腐生的病菌虽可引起苗腐和基腐,但对后期穗腐无直 方数据2病害出现因素及条件 品种品种抗病性差是造成小麦赤霉病逐年加重的原 因之一。小麦相同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也存有差异,例如发芽 扬花整齐的品种比不整齐的抗病,早熟的比迟熟的抗病。有 些小麦品种虽对赤霉病存有一定抗性,但在相同时间、地域、柏树 培条件下对赤霉病反应也有所差异;另外随种植年代的增 短,其抗病性也逐渐弱化。 气候温湿度是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早迟和轻重的决 定性因素,在菌源存有的情况下,当温度在25℃、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子囊壳构成最快。尤其就是湿度,在小麦发芽扬花期,阴雨、干燥天气持续的时间越短,病害出现就愈轻。因此,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就是小麦赤霉病出现盛行的关键地区。2.3栽培管理凡播种期呼吸困难、密度过低、地势低洼地区,排洪不当,田间湿度小的田块,都会引发小麦赤霉病的出现。另外,如果小麦氮肥杀灭过量或不当,可以引致奸紫旺长甚至枯死,这样麦株生长不强壮,减少其抗病能力;另外田间无效分蘖激增,通风隔热条件高,减小田间湿度,有助于病菌的产卵和浸润,从而并使病情减轻。3预防策略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在生产上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抽穗 扬花期喷药保穗为关键的综合预防措施。 3.1选用抗病纯良种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一项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如“生选4号”、“宁麦12”等品种 对小麦赤霉病均存有较强的抗性。另要提升栽种品种的纯度,并使小麦扬花发芽整齐,延长病菌侵染危险期。 3.2加强田间管理 3.2.1尽早收割,合理密植。防止收割过晚,尽早晚播出,躲避小麦赤霉病危害时期。另外,根据品种特性和田地肥力水

文档评论(0)

xxxq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