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送别观后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叔同送别观后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是人类最真挚而情动的瞬间,也是中国传统文艺的经典题材,是艺术家们无法回避的抒情范畴。近代以来,凡送别,所感必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这首(送别),成为群众耳熟能详、雅俗共赏的经典。 传唱,无疑是难的。艺术作品,都必须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二律背反,即高雅作品的曲高和寡与流行作品的通俗易懂。唯有兼具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举重假设轻的艺术手段,才能制造出既能问鼎艺术殿堂又能飞入平常巷陌的经典作品。李叔同的(送别),便是这类经典作品中的珍宝,一唱三叹,余味悠长。 (送别)之所以能够经历岁月的淘洗而光华不减,与作者李叔同的艺术造诣和思想境地密不可分。作为中国近代艺术的先锋,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叔同在众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甚至是奠基性的地位,尤以音乐、书法、戏曲和美术教育为最,同时他还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 李叔同6岁随兄开蒙,8岁拜师攻读四书五经,奠定了他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底,16岁入辅仁书院学经学,20岁就读于南洋公学主攻经济学,后东渡日本求学。对现代艺术,尤其是音乐与话剧产生了极大兴趣。就是这样以中国传统文化打底,同时融汇西方艺术观念与技法,才使李叔同成为了成名较早且别具风格的艺术大师。这首(送别)就是他在1941年以约翰·P·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旋律修饰增改填词之作,以此送别自己的金兰挚友许幻园。缘情而发,情动于中,勾起多少人的绵绵愁思。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哀而不伤的调性,让(送别)有别于其他送别之作,感情真挚,清新脱俗,极富境地。 曲调悠扬,暗和内容,平中推动,偶见峰峦,是这首(送别)曲子上的最大特征。以简练作为旋律特征,平淡中完成咏叹,歌曲共四句,落音分别是“来〞〔天〕、“都〞〔山〕、“来〞〔落〕、“都〞〔寒〕,是典型的“一二三二〞结构,既符合中国古典音乐的重章叠句特色,又符合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要求,形式上的整饬,让乐曲如潺潺流水,清亮深远,又如空谷传响,空灵迭荡。曲调的肌理还是以宫商角徵羽的五音为主,搭配使用七声音阶,在旋律设计上既注重“三音围绕〞的传统美,又有音阶递进的西洋笔法,在围绕的同时渐次推动。虽然该曲是李叔同取法犬童球溪的(旅愁)所进行的创作,但他抛却了日本歌曲的阴柔与委婉,而是以明亮的色调在情绪的高昂处加以陡升,“天之涯,海之角〞二句高亢剧烈,既有山高水远之味,又有知音再难逢之悲切,紧跟“知交半零落〞,音调突然消沉,犹如逐渐转向喃喃,归回自心的怅叹。这样的变化,极具抒情性与动人的特质,在音阶变化上便令人难忘。作为“单三部曲〞,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歌曲旋律内外的“回环〞,让尾音趋于平淡的减弱,使其更加贴合离别的主题。 歌词是这首歌曲最大的“卖点〞,可谓李叔同作词方面的扛鼎之作。尊古不泥古的写作,让其产生了不同于古典送别诗与现代离别诗的独特质感。可以说,(送别)的歌词中,有传统的含蓄,却抛却了一味伤感的窠臼;有现代的抵达,却又无低端的直白,这也是其能够长久传唱被全部人喜欢的根本原因。 长亭、古道、芳草、晚风、笛声、夕阳……经典的意象传递着离别之愁。这是一种独属于中国人精神气韵的骨血里的文化基因,故而无论鸿儒白丁,均能感同身受。但李叔同又以自身的境地翻开了另一重表意的空间,由第—章的“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到第二章的“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以典雅的借景抒情到呼告式的直抒胸臆,感情便由纵深走向了绵远。从第—章的“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到第二章的“人生得意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是以别梦悠悠的无限,转到了人生别离多的永恒,在章节的转变中,以通俗阐释了哲思,把无奈推向了释然,这种哀而不伤的调性给离愁镀上了一层亮色,拓展了骊歌单调的悲欢,如同一抹荧光,折射出斑斓的色彩。这便是李叔同举重假设轻的诗意诠释。 回望李叔同一生的轨迹,不难发觉这首(送别)也是他艺术人生的重要转折性表达。李叔同的一生恰可被划分为在俗与在僧两个平衡的阶段,而(送别)的创作恰在其出家前几年,其中不乏对过往生活的送别之意。 (送别)是被数代唱歌家演唱过的经典名曲,但无一位唱歌家改写哪怕或微调这首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其经典性与影响力可想而知。一首名曲动人心,今宵别梦寒,天涯总惜君。

文档评论(0)

xingxing01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付费阅读完整版再决定购买,谢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