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
PAGE
舞蹈普及美育课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
龙华高中部
学科
舞蹈
年级
舞蹈团
人数
15人
课题
《青青如许》
课时
1
执教
刘源
日期
2021.11.26
素养目标:
1.本节课通过竹编物品理解劳动成果的美好价值,捕捉竹编形象演化到中国古典舞身韵之穿手元素当中,由竹之形体验竹之神,由竹之乐品味竹之韵。
2.课程中通过对书画的直观感受、视频的纪实呈现,帮助学生领悟诗词意蕴,以提高对清新雅致的审美追求。能够运用穿手组合体悟竹之精神,尝试将内在精神赋予外部形态的创意实践。
3.在诗的意蕴、乐的情境、舞的表达下逐渐理解竹之韧性,将这一精神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身心合一的舞蹈品格,以提高对身体表达的理解和人文修养的融会贯通。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竹之意象,贯穿到穿手的身法组合训练当中。
难点:动作与情感的结合、意象与表达的关系,将内化于心的理解,转化到身体表达当中。
学生分析:
高中舞蹈特长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遵循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在掌握舞蹈基本能力之外,帮助学生理解动作与情感的关系,以提高舞蹈表现力。
教材分析:
选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中穿手的动作元素,根据学生情况,提炼核心元素,精炼教材,注重学生通过对诗词、音乐不断深入的理解,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深化到情感体验之中。
音乐选用《双面燕洵》,笛声悠扬,曲风古典,在古典雅致的情境中,乐舞相融,诗意盎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分配
热身
导入
由景入境
捕捉形象
师:竹林悠然,这里有常见的生活用品,大家观察并思考是由什么制作而成?
·感受竹片的质地;
·模仿竹编的缠绕;
·尝试创意表现。
学生从生活出发,感受竹片的质地,尝试模仿缠绕、编织的过程。
由景入境,倒序的方式与学生互动,竹筐——竹片——竹竿。通过竹编物品,理解劳动成果的美好价值。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尝试手臂元素创意实践。
5
分
钟
新课
教授
由境生情
2、以形领神
师:手臂穿梭、缠绕的形象正如“穿手”的动作元素。但舞蹈语言不能只停留在对形的模仿,更重要的是“以形传神”。
·赏
国画作品:
身形挺直——象征挺拔端正
有曲有直——象征刚柔并济
·练
师:让我们化身成那一节竹片、那一根竹竿,来体会竹的神韵。
·在讲解练习舞句的过程中,逐一将诗的意蕴,乐的情境、舞的表达渗透到舞蹈组合当中。
①竹子挺拔俊秀,经过摇臂,有曲有直。舞姿端正而规范。通过松、紧、来体现曲、直的对比。
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竹石》
③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刘孝先《咏竹》
青翠的竹生长在荒野外,长长的竹梢高耸入云。通过上穿手体会向上生长的挺拔和“形止神不止”的动势。
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学习“横拧反平穿”动作的连贯当中,来体现缠绕和宁折不弯的骨气。大有我自独笑苍风中的清骨气节。越是傲雪凌霜,越要迎风起舞。
⑤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庭竹》
通过舞姿空间幅度的变化表现在高低起伏间徜徉自在的生命态度。
学生模仿单一动作元素。并跟随老师的引导,开始思考竹的精神,
通过国画作品思考竹子的象征意义,在对比中体会曲和直的关系,犹如竹节,节节相随,节节相催。
通过摇臂体验曲直的路线,松紧的对比。
练习平穿手,表现竹子扎根荒野的坚韧,破土而出,节节高。
练习上穿手中体会蓄力发力,体验向上生长的挺拔。
练习手 、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训练,体验傲雪凌霜,迎风起舞的清骨气节
练习斜上穿手、斜下穿手,拓展身体运动的幅度,在身法连接中体会转和留的关系。
从形入手,引导学生从身体感知到身体语言的形成。再思考身体表达的内容。不停留单一动作层面,更要关注动作背后的意义,即为何而动?
通过不同媒介,帮助文化理解,感受并思考竹子的精神内涵,以提高对清新雅致的审美追求。
通过竹的挺拔端正规范舞姿中要求以正为范,端正而规范,促进身心健康。
在穿手中体会蓄力发力,以及空间的变化和运用,提高身体表现力。
对手 、眼、身、法步的配合训练,极富形象性和训练性。
掌握斜上穿接背手穿的动作要领,掌握身韵的审美特征之——横向动势。
知识的迁移与融合,帮助学生理解竹子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不要急于求成,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坚持。
20
分
钟
教学
过程
三、情境交融
3、形神兼备
·品
①竹之乐
·聆听音乐
师:通过刚才的体验,对于诗歌、音乐、舞蹈的融合大家有什么样的体会?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动作正是为了表达言所不能及的奥秘。以舞抒情,托物言志。
②竹之韧性
师:你最欣赏的竹的品格是?
·竹之韧性是因为体内维管束组织,中空的结构,富有弹性。
·人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