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各家学说第一章、导论1、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及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兼顾学派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门学科。
2、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狭义的学说,是指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如,伤寒学说、温病学说等。
其特点为①必须具备学术属性,②自成体系,③具有有别于前人或他人的观点。
3、学术思想是有比较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知识体系。
4、学派(流派)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5、医家学派是指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以某位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授受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具有历史延续性。三要素为:创新的学说,创始人和师承者。
6、医家学说是指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7、中医学术流派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的、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其特点①学科的学术特征,②首创之学说及其师承授受者,③学术群体或学术派别8、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独到的医学理论创新及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与整理,揭示或阐明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学术影响及其传承现象与特点等。
第二章各家学说和中医理论体系1、形成于秦汉并得以流传千年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2、各家学说的形成存在差异:①基本概念的差异:命门、三焦;②病机表述上的不同;③脉诊技法上的区别。
3、各家学说创建和形成的要素:
(1)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校注经典著作推衍发明新说采撷经典论说演绎成就新学祖述经典临床有别成家学(2)哲学等学科对医学的影响(3)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宋代儒家经学盛行宋金元时期(4)医家学术思想的交会与渗透(5)医家个体的医疗实践(6)国外医学的影响第三章、医学派别与中医理论体系1、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年代:战国时期、汉代、宋金元时期2、战国医学发展(学术流派形成的基本要素):名医名著、师承授受关系、学术争鸣3、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
(一)师承性学派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形成的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二)问题性学派以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学术群体。伤寒学派,温病学派(三)地域性学派以某一地域或特定文化氛围为基础形成的中医学术群体。岭南医学、新安医学(四)特殊学派无法确切归类的学派,如儒医、道医、佛医等。
△主要学术流派简介一、伤寒学派以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及用药心得为中心的学术群体。
根据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伤寒学派大致可分为:
(一)宋金以前伤寒八家:
晋代王熙:前三篇《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和后八篇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唐代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倡导麻、桂、青龙三法,肇后世三纲鼎立之说宋代韩祇和:《伤寒微旨论》,从脉证入手分辨,主张杂病证为先、脉为后,伤寒脉为先证为后。
朱肱:《南阳活人书》,主张“因名识证,因病识证”,从经络辨识病位,病与证结合辨析的倡导者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从病因病机立论,指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而发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一部伤寒验案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主张以阴阳为纲,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紧密结合起来
郭雍:《伤寒补亡论》,取后世诸家之方补《伤寒论》方药缺失。
金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为注解《伤寒论》第一家,“以经释论”,重视对伤寒症状的鉴别,是伤寒临床鉴别专著(二)明清伤寒三派:
错简重订派(方有执,喻昌)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以方类证一一柯琴、徐大椿以法类证分经审证二、河间学派以河间刘完素为代表阐发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的一个医学流派。
亲炙刘氏之学者,有穆大黄、马宗素、荆山浮屠等。荆山淫屠一传于罗知悌,再传于朱震亨。
传震亨之学者,有赵道震、赵良仁、戴垚、戴思恭、王履、刘叔渊等。私淑朱震亨者有汪机二纶、虞挎、徐彦纯等,均能取长补短,而不拘于一格。私淑刘完素之学者有张从正(主张汗吐下三法攻邪)。
三、易水学派以易州张元素为代表研究脏腑病机和辨证治疗为中心的学派。建立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发明行味归经理论,《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惯用补中益气、升阳、益胃,为补土派。
李杲传张氏之学,罗天益亦师事李杲。
薛己私淑于李杲,兼及钱乙。
四、温病学派本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防治规律为中心的一个学派。
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指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而发,王履倡导伤寒温暑为治不同,汪机提出新感温病。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说,以及热病采用辛凉、甘寒等治疗原则和方法,出现了“热病用河间”的局面。明清之际温疫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