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哀江南》说课稿.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哀江南》说课稿 这篇语文《哀江南》说课稿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 参考作用。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戏曲单元的自读课文, 安排两课时。 本文是著名的传奇剧作《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 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 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它由七支曲子组成,前六曲铺写景物,寓情于景;最后一曲直抒 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 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 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 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 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 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整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 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 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 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 “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 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 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 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 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1、通过诵读品味曲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3、体会作品表现的兴亡之感 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 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 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 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剧情 三、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 3、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主体内容 (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 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 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 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明确: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和旧院。 苏昆生是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 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第二课时 一、选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讲 1、读第一支曲子,思考:前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残军 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残” “废” “瘦” “空”四个词有何修 饰作用。 参考:“山松野草带花挑”,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 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三字 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 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 “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 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 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 的写景抒情基调。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 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 “废” “瘦” “空”四个词作 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 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 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 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 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 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读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何 表达效果? ①对偶句 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谄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作用: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 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

文档评论(0)

scj112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13057136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