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其写景有什么过人之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描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其中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全句无一个“月”字,而无处不在写“月”,月光照临,庭下如积水,可见月光之清 ,“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一是因为月色很美; 二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持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能够吗?为什么?
精读文本
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个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合作探究
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个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合作探究
3.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能够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其间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起伏?
明确: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文章使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 ——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户:
欣然:
愉快地、高兴地
念:
遂:
于是、就
寝:
卧、睡
相与:
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门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解:
脱
欲:
想,想要
与:
者:
和,同
……的人
至:
到
寻:
寻找
1.为何苏轼在被贬后却依旧有此闲情呢?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拓展延伸
苏轼(1037-1101),21岁出蜀进京时,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奋厉有用世之志。苏轼不但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贬海南,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点——消解痛苦。所以苏轼,既执着人生又超然物外——坚定沉着、乐观旷达。
18/2/24 * 18/2/24 * 18/2/24 * 18/2/24 * * 18/2/24 * 18/2/24 * 18/2/24 * * 18/2/24 * * 18/2/24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3)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其写景有什么过人之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描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津津有味·读经典Level3《弗兰肯斯坦》译文.docx
- Zippo2008原版年册完整集合DE系列.pdf VIP
- 2025年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与体育赛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报告.docx
- 纪委监委考试题及答案.doc VIP
- 基于“劳动育人”理念的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研究.docx VIP
- 2025年价格鉴证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10).docx VIP
- 相声艺术讲座——基本结构.pdf VIP
- 雨课堂学堂在线《生心理健康教育(广州中医药)》学堂云单元测试考核答案.pdf
- 黄金分割(北师大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PPT课件.pptx VIP
- 运输服务优化方案.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