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0绪论.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内科学 绪 论第一页,共三十九页。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内科学含义、发展史、分类、命名、治疗原则、学习方法2.熟悉中医内科学的思维方法3.掌握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步骤与方法第二页,共三十九页。绪论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范围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四、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五、中医内科诊治原则六、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第三页,共三十九页。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第四页,共三十九页。性质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 第五页,共三十九页。范围伤寒外感病 温病肺系病证 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肝胆病证 肾系病证中医内科疾病 脏腑病证 内伤病 气血津液辨证 脑系经络病证 第六页,共三十九页。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萌芽阶段 ——殷商时期起源与发展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形成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完善阶段——清明时期第七页,共三十九页。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一)萌芽 (殷商时代)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胃肠痛、蛊病。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第八页,共三十九页。(二)奠基(春秋 秦汉)《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第九页,共三十九页。《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将过去的临床经验加以归纳、总结,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淫、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等来认识内科疾病。奠基阶段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第十页,共三十九页。(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1)病因学王叔和《脉经》: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对内科诊断起了很大作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对其病因病机多有阐述,形成了病源学说。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病因专著,分内因(七情)、外因(六淫)、不内外因(饮食、虫兽、金刃)第十一页,共三十九页。(2)症状学《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壁的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疡。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至甜”的特征。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病作了描述。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提高。第十二页,共三十九页。(3)治疗学《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疗瘿病。《千金要方》用常山、蜀漆治疗疟疾,用苦参治疗痢疾、用谷皮煎汤煮粥治疗脚气病等,而温脾汤、苇茎汤、犀角散则是治疗内科疾病常用的名方良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是国家颁行的大型方书,收载大量内科方药第十三页,共三十九页。2.学术理论的创新:金元四大家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临床经验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重脾胃;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第十四页,共三十九页。(四)完善发展(明清)明代(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外感法仲景热病用完素内伤法东垣杂病用丹溪第十五页,共三十九页。(3) 王肯堂《证治准绳》;(4) 张介宾《景岳全书》(5) 秦景明《症因脉治》;(6) 李宗梓《医宗必读》;(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具重要意义 。第十六页,共三十九页。清代 清代对丛书的编著,更是琳琅满目,以内科为主体的书籍,《医宗金鉴》、《张氏医通》等。此外,简洁实用的《证治汇补》、《医学心悟》、《类证治裁》、《医林改错》、《血证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第十七页,共三十九页。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巨大成就。吴又可《温疫论》提出戾气致病的病因学说;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薛雪的《湿热条辨》专论湿热之邪所致温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王孟英的《霍乱论》,对霍乱病的认识。 温病学家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标志着温病学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 ,使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更完备。第十八页,共三十九页。 现代 1.中医内科学 ;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3.现代中医内科学 。第十九页,共三十九页。 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伤寒六经病证 温病卫气营血证 外感病 三焦病证 脏腑病证 气

文档评论(0)

135****20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