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PAGE21页/共NUMPAGES21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更多试题与答案,关注微信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禅宗很强调“悟”。首先,这种“悟”是悟“空”的;其次,“悟”是超越时空、物我关系的。在“穷则独善其身”的境况下,超凡脱俗,万事无求便是中国失意文人的人生理想。而这种理想的实现,又没有比涉入禅宗空门以求清静为更好地途径了。文人的逃禅避世,影响文人艺术创作的另一面,便是艺术作品中透露出的寂无、空明澄澈之境。禅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槃。这种思想渗透在文人的许多诗画中,即追求空、寂,遣求瞬间的顿悟,追求心的解脱,表现出超越时空、忘我的无我之境。王维的许多诗作都着意描写空寂的心、空寂的人事。他在孤寂、淡然的心境中,一面参禅悟道,一面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悟形之于艺术的象征性图景中。如《过香积奇》:“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以“无人”与“有声”对照,更显示出幽深之境中的无人无我的空寂。 然而,这种“空”“寂”又并不是一种虚无化的世界和人生的理念。正如禅宗所谓“空何妨色在,妙岂废身存?”是空处有意,寂处有音。如盛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水潭清澈,山光、天色映入水中,是那样明晰、澄净,观之使人杂念顿逝,很有悟空的意味。 由此可见,禅理的“空”并不是我们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真空,也不是闭眼不见一切现实存在的绝对的虚无,而是一种超充实的空,任何实体都无法比拟。因为具体物象是有限的,而禅理的空所包容的内容是无限的。清代恽秉怡在《溪山卧游录·序》中把“空”的实象意义说得更明确:“实处皆空,空处皆实,通于禅理”。因而,禅理的“空”,便是从那飘荡的落叶、荡漾的微波、如泻的月光等自然存在、自生自息的境界中,感觉到生灭不息,刹那间流转不住的“存在”。 (摘编自刘庆华《论中国诗画艺术中的禅趣》) 材料二: 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诗好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受佛教影响的中国诗大半只有“禅趣”而无“佛理”。“佛理”是真正的佛家哲学,“禅趣”是和尚们静坐山寺参悟佛理的趣味。 佛教于汉朝时传入中国,到魏晋以后才见诸吟咏。陶潜以后,中国诗人受佛教影响最深而成就最大的要推谢灵运、王维和苏轼三人。他们的诗专说佛理的极少,但处处都流露一种禅趣。我们细玩他们的全集,才可以得到这么一个总印象。以摘句为例,则谢灵运的“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王维的“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倘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和苏轼的“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诸句的境界都是我所谓的禅趣。 他们所以有“禅趣”而无“佛理”者,固然由于诗讲究形象思维,本来不宜说理,同时也由于他们所羡慕的不是佛教而是佛教徒。晋以后中国诗人大半都有“方外交”,谢灵运有远公,王维有瑗公和操禅师,苏轼有佛印。他们很羡慕这班高僧的言论风采,常偷“浮生半日闲”到寺里去领略“参禅”的滋味,或是同禅师交换几句趣语。诗境与禅境本来相通,所以诗人和禅师常能默然相契。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嗜好比西方诗要早一千几百年,究其原因,也和佛教有关系。魏晋的僧侣已有择山水胜境筑寺观的风气,最早见到自然美的是僧侣。僧侣首先见到自然美,诗人则从他们的“方外交”学得这种新趣味。“禅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静中所得于自然的妙悟,中国诗人所最得力于佛教者就在此一点。但是他们虽有意“参禅”,却无心“证佛”,要在佛理中求消遣,并不要信奉佛教求彻底了悟,彻底解脱;入山参禅,出山仍然做他们的官,吃他们的酒肉,眷恋他们的妻子。本来佛教的妙义在“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诗歌到底仍不免是一种尘障。 佛教只扩大了中国诗的情趣的根底,并没有扩大它的哲理的根底。中国诗的哲理的根底始终不外儒道两家。佛学为外来哲学,所以能合中国诗人口味者,正因其与道家言在表面上有若干类似。晋以后一般人常把释道并为一事,以为升仙就是成佛。孙绰的《天台山赋》和李白的《赠僧屋公》都以为佛老原来可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